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骞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
涌现,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
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
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
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决定了其发展特点:艰难曲折
总体上比较落后
从行业上——集中于轻工业
从地区上——集中于沿江、沿海大城市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
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
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
的飞机,首次飞行取得成功
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加快
极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商人可以传达生意信息
记者可以进行新闻报道
老百姓与亲友联系
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剪辫、废缠足
马褂→清官服→西装→中山装
女装
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采用:“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饮食、娱乐、婚丧崇洋逐新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
的民众的变化
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在北京创办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北洋大学堂》
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第一所最高学府
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统一全国学制,规定小学几年,中学几年学几年,学习什么课程
中国近代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1872年诞生;1949.5.27停办
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
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
被称为“中国近代的百科全书”
天津的《大公报》
上海的《新闻报》、《东方杂志》
延安的《解放日报》
邹韬奋的《生活》
陈独秀的《新青年》
1897年在上海创办
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华书局
生活书店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
郭沫若《女神》
矛盾《子夜》
老舍《骆驼祥子》
巴金《家》《雷雨》
齐白石:花鸟草虫,《虾》
徐悲鸿《愚公移山》《八骏图》
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当时还是黑白无声的
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1931年拍摄
第一步有声电影
1934年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电影
八年级历史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