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年,东西罗马分裂,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独立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前期(4-6世纪),拜占庭鼎盛时期,按罗马城式样建设君士坦丁堡,建设圣索菲亚大教堂
建筑为什么宏大
拜占庭中期(7-12世纪),拜占庭衰落时期,建筑规模不大,代表东欧的小教堂
建筑为什么缩小
拜占庭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东征导致国力受损,1453年被土耳其征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拜占庭建筑发展时期主要是国力强盛时期。发展时间更长,与古罗马没有文化断层。
文化:既具有地中海文化的特色,也广泛吸收西亚的灿烂文化。
希腊十字集中空间
拱券、穹顶
(穹顶:波斯、西亚——古罗马)
完整表述:在拜占庭集中式形制的穹顶上,又在方形平面4边的4个发券的顶点作水平切口,由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
简略表述:在拜占庭建筑中,用以支撑鼓座、穹顶、联通空间的支撑结构,优点在于解决方形开间与圆形穹顶的矛盾,并减少结构对空间的削弱作用。
帆拱成就:形式上解决了由圆到方的矛盾;结构上头更高、更大的穹顶提供支持;空间上摆脱了承重墙,空间更开放。
鼓座:为呈圆柱形的墙体,将穹顶高高托起,以便增强穹顶的艺术表现效果
拜占庭符号
平面:希腊十字式;分中厅和侧廊,但并不强调轴线关系;中央为穹顶覆盖的方形空间,东侧为门廊和外部的院落
结构:帆拱承托穹顶,大穹顶的侧推力通过小穹顶和半穹顶传递,形成穹顶体系。(穹顶——帆拱——半穹顶——小穹顶——扶垛)
空间:由穹顶覆盖的集中式空间,通过鼓座上的小窗采光,空间联通性很强(得益于帆拱)
装饰:马赛克拼贴、彩画装饰,色彩艳丽,富丽堂皇
造型:由中央穹顶为主导的穹顶组合造型,通过邦克楼形成体量对比、横纵对比,艺术效果很强
平面:希腊十字式,分中厅和侧廊,不强调轴线关系,西立面三面环廊。
结构: 帆拱承托穹顶。
空间:以鼓座、穹顶为中心的集中式构图,内部有金色的马赛克壁画,渲染宗教气氛。
装饰:大量马赛克壁画装饰,富有西亚风格特色
造型:主要造型语言是柱廊和带有华盖、卷叶饰边拱券。多簇式穹顶为大穹顶、小穹顶的组合(并不存在互相抵消侧推力的关系)。
平面:九宫格式平面,有向上动势(形成垂直向的轴线)。体量渐小,不再有大穹顶统率
结构:帆拱、鼓座、穹顶的组合。
造型:多族式穹顶组合(不存在互相抵消侧推力的关系),穹顶更加饱满(战盔式穹顶)。外墙有壁柱、券、线脚、图案的装饰,檐口表现拱券像波浪般起伏
多簇式穹顶(独立),洋葱头式穹顶
吸收了拜占庭式多簇式宫顶和俄罗斯传统木构教堂(尖塔)的造型
主从秩序强烈,集中式构图
色彩艳丽,墙体红色,白色线脚,浓妆艳抹。
创造性使用帆拱加穹顶覆盖的方法,合理地解决圆形穹6顶与方形开间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衡侧推力,在穹顶四角采用1/2穹顶、1/4穹顶平衡侧推力,形成多簇式穹顶组合。
穹顶一鼓座一帆拱一筒形拱一扶垛(柱墩),受力条理分明。
通过帆拱摆脱了承重厚墙体,打开了空间。
传承巴西利卡空间模式:中厅、侧廊,主次分明。
打破巴西利卡的单调形式:采用穹顶、等臂的形态。
以穹顶作为统率空间的主体:集中式空间。
引入光线:通过大穹顶底部的肋间窗,增加空间神秘感。
装饰华丽、色彩鲜艳,采用马赛克、彩画的艺术风格。
没有线脚、雕刻等富有体积感的装饰。
彩色玻璃镶嵌画、墙体彩画、马赛克拼贴饰面——通过绚烂色彩渲染宗教气氛。
①拜占庭与东欧教堂:拜占庭创造的中央穹顶统率、集中式构图、希腊十字式平面对东欧、俄罗斯的教堂和伊斯兰的礼拜堂造成了影响
②拜占庭与文艺复兴建筑:帆拱、穹顶、希腊十字成为文艺复兴的建筑语言;经过文艺复兴与法国古典主义的传播,穹顶成为西方建筑的主要语言(白宫)
③拜占庭与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拼贴画启发了哥特式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