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块或一组肌肉收缩产生的力是引起环节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时,这块或这组肌肉称为原动肌
举例:向前屈大腿时,髂腰肌和缝匠肌等就是原动肌
在一组原动肌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动肌叫主动肌,起次要作用的肌肉称为副动肌或次动肌
提供完成动作的动力
在某一动作中,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对抗肌,从相对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来看,对抗肌位于原动肌的对侧
举例:在向前踢腿动作中,使大腿屈的髂腰肌是原动肌,那么位于它的对侧的伸臀大肌、股后肌群等就是对抗肌
协调配合
起固定原动肌定点骨作用的肌肉称为固定肌
举例:在向前踢腿时,为了保持躯体直立姿势,就需要脊柱周围某些肌肉收缩,固定髂腰肌的定点骨
固定原动肌的定点骨
为了抵消原动肌对东电股不需要的作用的肌肉称为中和肌
举例:在向前作正踢腿动作时,不需要出现大腿外旋的动作,就需要具有使大腿内旋功能的肌肉收缩发力,如臀小肌、臀中肌前部收缩,来抵消髂腰肌收缩时可能出现的外旋动作,这时臀小肌、臀中肌前部就起中和肌的作用
抵消原动肌对运动环节的不需要的作用
定义:动力性工作是指肌肉工作时所产生的的力,能够引起运动环节在空间中产生移动,肌肉的长度发生明显改变
工作特点: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肌肉的长度和力的作用不断地改变。
根据肌肉做动力性工作时对抗阻力的状况,动力性工作可分为克制工作和退让工作两种类型
定义:若肌肉工作时内部张力增加,肌力矩大于阻力矩,引起环节朝向肌肉拉力的方向运动,肌肉的长度缩短,这种动作称为克制工作(向心工作)
举例:手持哑铃做屈肘动作,肱肌、肱二头肌是在近固定条件下做克制工作;立定跳远蹬地阶段,股四头肌是在远固定条件下做克制工作
定义:若肌肉工作时内部张力增加,但肌力矩小于阻力矩,引起环节向背离肌肉拉力的方向运动,肌肉长度增加,这种工作称为退让工作(离心工作)
工作特点:肌肉进行退让工作,可使外力或阻力对环节产生的加速度减小,使环节运动速度逐渐减慢,以至最终停止,即表现为缓冲、制动的作用。
举例:如两手侧平举后慢慢放下,三角肌是在近固定条件下做退让工作;落地缓冲时,臀大肌、股四头肌是在远固定条件下做退让工作
定义:若肌肉工作时内部张力增加,但肌力矩与阻力矩相等,使环节保持在固定的位置,关节角度不变,肌肉的长度不发生变化,这种工作称为静力性工作
工作特点:肌肉较长时间处于持续性的收缩紧张状态,肌肉长度和力的作用比较恒定
定义:肌肉保持持续性收缩,以平衡阻力(肌力矩等于阻力矩),使运动环节保持固定的姿势
第一种:肌肉保持持续缩短状态的支持工作。如前控腿练习时,屈大腿的肌肉(髂腰肌、股直肌等)做的工作属于缩短状态的支持工作
第二种:肌肉保持拉长状态的支持工作。如马步站桩,股四头肌做的属于拉长状态的支持工作
关节周围肌肉持续收缩,以防止相邻环节由于外力作用而在关节处互相脱离
举例:如吊环悬垂时,肩关节、肘关节以及手关节周围的肌肉持续收缩,即为加固工作
定义:作用相反的两群肌肉共同收缩,使受力的环节固定不动
举例:如进行屈肘的弯举动作时,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共同收缩使上臂保持不动,可为屈肘肌群进行近固定收缩创造条件
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称为多关节肌
上肢的多关节肌大都体现了各关节同时屈或同时伸的特点,例如肱二头肌使肩关节、肘关节同时屈,肱三头肌使肩、肘关节同时伸
下肢的多关节肌表现为同时屈髋伸膝或同时伸髋屈膝,这对下肢完成走、跑及踢腿等一些组合动作是有利的
定义: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关节,这种现象叫多关节肌的功能性主动不足,其实质是肌力不足
举例:在大腿屈的情况下,再伸直小腿,由于股直肌已在髋关节处屈,要再使小腿伸就感到力量不足,因此感到较难完成动作
定义:当多关节肌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以后,就不能在其他关节处被充分拉长,这种现象叫多关节肌的功能性“被动不足”其实质是肌肉的伸展性不足
举例:体前屈时(髋关节屈),如果膝关节伸直,使股后肌群在膝关节处先被拉长,那么由于股后肌群的被动不足,再做体前屈就会感到股后肌群的伸展性不够,很难使手掌碰地,如果屈膝(这是大多数伸展性欠佳着易犯的毛病),由于股后肌群没有在膝关节处先被拉长,则不出现被动不足的现象
这类杠杆的支点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人体上的这类杠杆表现为关节中心位于肌肉的动点与运动环节的阻力点之间
举例:头在寰枕关节的运动
这类杠杆的阻力点在支点和力点之间。人体上的这类杠杆表现为运动环节的阻力点在关节中心与肌肉的动点之间
举例:站立提踵时,足在跖趾关节的运动
特点:肌肉工作省力,但杠杆运动速度较慢
这类杠杆的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之间。人体上的这类杠杆表现为肌肉的动点在关节中心与运动环节的阻力点之间
举例:肱肌屈前臂、髂腰肌屈大腿、股四头肌伸小腿
特点:要用较大的力才能克服较小的阻力,不能省力,但可使阻力点移动的速度和幅度增大而获得速度
增大力臂
缩短阻力臂
缩短力臂
增大阻力臂
延长阻力臂
增加阻力
面积越大力越大
一定范围内,初长度越长力越大
肌拉力角越大,力臂越大,力臂增大,肌肉的做功效率就高
肌肉的起止点位置
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肌肉中的比例
年龄和性别
从解剖学角度,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通常表现为使肌肉附着点彼此接近(克制工作)或有接近趋势(退让工作或静力性工作)。因此,发展肌肉力量的各种练习手段,应能使肌肉附着点彼此接近或有接近的趋势,并施加与及拉力方向相反的阻力负荷,使肌力与阻力对抗,可提高肌肉收缩时的承载能力,从而促进肌肉力量的增长
近固定练习与远固定练习相结合
动力性练习与静力性练习相结合
向心收缩练习与离心收缩练习相结合
大肌肉力量练习与小肌肉力量练习相结合
保持原动肌与对抗肌力量的平衡
肌肉力量与伸展性同步发展
兼顾发展同一肌肉的多种功能
全幅度练习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
从解剖学角度出发,肌肉受到外力牵拉时通常表现为肌肉附着点彼此分离,因此,发展肌肉伸展性的各种练习手段,应能使肌肉的起点和止点在生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彼此分离,如此方可提高肌肉的伸展性
发展肌肉伸展性的练习方法通常包括静力拉伸法、动力拉伸法和PNF拉伸法
充分热身
幅度、力度和持续时间相结合
主动拉伸与被动拉伸相结合
循序渐进
动静结合
肌肉伸展性与力量同步发展
针对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