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
把孩子和他们的行为区分开
孩子的行为不是评判孩子的标尺,而是洞察孩子需要的线索
是通过设置行为规则、接纳和共情来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
要求孩子去抑制自己的冲动
帮助你控制失控的情绪
理解和体会的孩子感受
相信孩子的情感是真实的、合理的
是通过感知和表达情感来探索学习
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
是一种情绪,是“没有人愿意去了解和接纳我的这部分自我”
父母必备的育儿技能之一,就是识别孩子的羞耻感
一旦注意到孩子被羞耻感卡住了,我们可以按下暂停键
如果孩子被羞耻感裹挟,父母就需要先放下教育的念头,让孩子知道她的本心是好的,她是可爱的、有价值的,我们是在乎她的。只有这么做,才能帮助孩子从羞耻感中解脱出来。
是我们在体验各种情绪时保持自我的能力,它能帮助我们从压力、失败、错误和逆境中走出来
心理韧性强的孩子能及时调整心态、鼓励自己、不断尝试
共情,倾听,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通过稳定的陪伴给予孩子安全感,找出孩子的优势,允许孩子犯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太过于注重让孩子高兴、快乐,还有可能让他们在长大后成为焦虑的人
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发生了难过的事情,我们可以和自己爱的人聊一聊,一起渡过难关
用“我不允许你这样做”来代替“不要这么做”
把孩子带到一个相对“安全”的房间
让孩子听到你夸张的深呼吸的声音
事后和孩子一起回顾当时的情形会更好
努力引导孩子关注内心,理解孩子的感受
接纳孩子指向兄弟姐妹的那些复杂的情绪
允许孩子向自己宣泄对兄弟姐妹的情绪,可以单独和孩子聊一聊他的不安或者嫉妒
说出孩子的感受并且表达接纳,这样孩子会相信自己的感受是真实的
我们是在告诉孩子,我们感兴趣的不仅是他产出的结果,还有他思考的过程。孩子不会过度渴望获得别人的正面评价,而是关注自己在做的事情,更多地去了解自己。
更加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个性、感受和想法,而不是他的成绩、结果等外在表现
为了让孩子养成理解和信任内心感受的习惯,我们要多对孩子说“你最了解你现在的感受”。
贝姬·肯尼迪
亲密感最重要。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源自对关注或者亲密感的渴求。因此,父母要多多关注孩子,看见孩子的内心。作者的一位来访者曾经对作者说:“我觉得,你说的所有的话,背后的主题都是亲密感。亲密的感觉最重要,别的都是其次。即使我的儿子对我说‘我讨厌你’,我也仍然能首先去感受他的内心;即使我的女儿不听话,我也仍然能体会到她内心的痛苦,而不是强迫她听话;即使我的丈夫冲我发脾气,我也能理解他到底在说些什么,而不是立即为自己辩解。我对自己也一样!不管我遇到了什么事情,只要我能关心自己的感受,或者和其他人分享我的感受,我的状态都不会太差。”亲密是羞耻的解毒剂。对任何孩子来说,让他感到羞耻,都不会促成积极的行为改变。羞耻感像一个泥坑,只会把孩子困住,而亲密感能让人自由。父母需要做的,是通过接纳、共情和陪伴,让孩子知道:“你可以做你自己,哪怕你感到痛苦,你也仍然可以做你自己。你可以和自己在一起,我也会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