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施加在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做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天文学领域)人差方程式B-A-1.233s
赫尔姆霍兹 实施了 第一个反应时实验
唐德斯 将反应时引入心理学领域,并提出了ABC反应时
冯特 将反应时直接作为研究课题
斯滕伯格 提出了加因素法
简单反应时A
选择反应时B
辨别反应时C
①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RT触觉<听觉<视觉
②刺激的物理特征
③刺激的复杂程度
④刺激的呈现方式
⑤是否有线索提示,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
⑥选择(或辨别)刺激的数目
①机体的适应水平
②准备状态(最佳预备时间是1.5秒)
③练习次数
④动机和态度:RT惩罚<激励<常态
⑤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25岁是一个重要时间点)
⑥被试的身心状态
⑦速度-准确性的权衡(二者呈反向关系)
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特定心理过程,并且除此之外这两个作业的其他方面都一样,那么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为该特定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科拉克,蔡斯: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中包括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实验
完成一项作业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时间的总和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各自的前后顺序
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
如果两个因素没有相互作用,即它们相互独立,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刺激编码阶段(测试项目的质量)
顺序比较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
决策阶段(肯定or否定,RT肯定<否定)
反应组织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编码阶段
转换阶段
存储阶段
格林沃尔德
基本原理:
自变量: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匹配)
因变量:反应时👉态度指标=RT不相容任务-RT相容任务
结果:反应时差越大,代表被试对概念词的态度越喜欢/越不喜欢
变式:Go/No-Go联想测验(按键/不按键);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刺激和颜色绑定👉反应和颜色绑定)
尼森和毕勒姆
以反应时为指标,用在序列规则下的操作任务反应时和随机序列下的操作反应时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