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价AV: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毫克数
氧化的初产物是氢过氧化物 (ROOH, Hydroperoxides)
油酸(酯):先在双键的α-C处形成自由基,最终生成四种ROOH。
亚油酸(酯):α-C11同时受到两个双健的双重激活,首先形成自由基,后异构化,生成两种ROOH
亚麻酸(酯):在C11、C14处易引起自由基,最终生成四种ROOH。其氧化反应速度比亚油酸更快
小结:自动氧化中ROOH的形成机理:先在不饱和脂肪酸双键的α-C处引发自由基,自由基共振稳定,双键可位移。参与反应的是O2,生成的ROOH的种数为:2Xα-亚甲基数
自动氧化的特征:
1、干扰自由基反应的物质会抑制油脂的自
动氧化速度
2、光和产生自由基的物质能催化油脂的自
动氧化
3、反应产生大量氢过氧化物
4、纯油脂的氧化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诱导期
光敏氧化的特征:
1、不产生自由基。
2、双键的构型会发生改变,顺式构型改变成反
式构型;
3、光的影响远大于氧浓度的影响。
4、没有诱导期。
5、不受自由基抑制剂的影响。
6、产物是氢过氧化物。
脂肪在酶参与下所发生的氧化反应,称为酶促氧化。
1. 脂肪氧合酶(Lox)专一性地作用于具有1,4-顺、顺-戊二烯结构的脂肪酸的中心亚甲基处:
2.酮型酸败(β-氧化作用)由脱氢酶、脱羧酶、水合酶等引起的SFA (Saturated FattyAcids) 的氧化反应
氢过氧化物是脂类氧化的主要初期产物,无味,但不稳定。
顺式、共轭双键易氧化
游离FA比甘油酯的V氧化略高
甘油酯中FA的无规分布使V氧化 降低。
双键数∝V氧化
氧分压很低时,氧化速率与氧分压近似成正比;体系中供氧充分时,氧分压对氧化速率没有影响
原因:温度提高有利于自由基的生成和加快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和聚合。
SFA室温下稳定,高温下会显著的氧化
子主题1
1、血红素、酶促氧化的酶均是助氧化剂
2、不同金属催化能力:铅>铜>黄铜>锡>锌>铁>铝>不锈钢>银
能引发自由基、促进氢过氧化物分解
能延缓和减慢油脂V氧化的物质
定义:能推迟会自动氧化的物质发生氧化,并能减慢氧化速率的物质。
自由基接受体,可以延迟或抑制自动氧化的引发或停止自动氧化的传递
BHA、BHT、PG、TBHQ
天然食品组分:VE、胡萝卜素
增加主抗氧化剂的活性
柠檬酸、VC、酒石酸、卵磷脂
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中断链的传递
氢供体,自由基受体
两类协同作用:
1、混合自由基受体
2、自由基受体与金属螯合剂的复合作用
机理:
1、ROO· + AH → ROOH + A·
2、A· + BH → B· + AH
3、BH的存在,使AH具有再生能力
酚类抗氧化剂(主抗氧化剂)与抗坏血酸(增效剂)
A. 抗氧化剂应尽早加入
B. 使用要注意剂量
C. 选择抗氧化剂应注意溶解性
D. 常将几种抗氧化剂合用
①几乎能和食品中的任何成分反应,使食品品质降低。
②ROOH几乎可与人体内所有分子或细胞反应,破坏DNA和细胞结构。
③脂质在常温及高温下氧化均有有害物产生。
氧化油脂的安全性:导致机体损伤;引起食品外观、质地、营养价值的降低。
主要生成一些低分子量的物质;此外还有二聚体。
与低温下的Autoxidation类似,但ROOH的分解速率更快。
聚合反应导致油脂粘度增大,泡沫增多。
非氧化热聚合:生成环烯烃。聚合可发生在甘油酯的分子内、分子间。
小结:油炸食品中香气的形成与油脂在高温下的某些反应有关;油脂在高温下过度反应,则是十分不利的。加工中宜控制t<150C。
1、辐射剂量越大,影响越严重。
2、辐照和加热生成的降解产物有些相似,但后者分解产物更多。
3、按巴氏灭菌剂量辐照含脂肪食品,不会有毒性危险。
1、脱胶:热水或水蒸气+50°C搅拌、静置分层,除去磷脂和蛋白质
2、脱酸:加碱中和、水洗,除去游离脂肪酸
3、脱色:活性炭或白土,除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及磷脂、皂脚和一些氧化产物
4、脱臭 减压蒸馏,除去异味
精制后油的品质提高,但会造成脂溶性维生素和天然抗氧化物质的损失
1、油脂氢化: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三酰基甘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的过程。(氢化后的油脂,不饱和度降低,熔点提高,颜色变浅,稳定性提高)
有利:稳定性提高;颜色变浅;风味改变;便于运输和贮藏;制造起酥油、人造奶油等。
不利: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双键的位移和反式异构体的产生
反式脂肪酸
1、在氢化油脂生产过程中,部分双键的顺式构型转变为反式构型,产生几何异构体——反式脂肪酸。
2、反式脂肪酸和顺式异构体存在几何差别,在脂质新陈代谢中酶的交叉反应也不同。
3、目前,反式脂肪酸(TFA)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普遍的关注。
反应在高与熔点的情况下进行
反应在低于熔点的情况下进行
酸价: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该指标可衡量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也反映了油脂品质的好坏。
过氧化值POV:POV宜用于衡量油脂氧化初期的氧化程度
碘值越高,说明油脂中双键越多;碘值降低,说明油脂发生了氧化。
油脂试样保持在97.8摄氏度条件下,连续通入恒定流速的空气,测定达到一定值所需的时间。可用于比较不同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性能
定期测定60℃油脂的POV值的变化,确定油脂出现氧化性酸败的时间,或用感官评定确定油脂达到酸败的时间
色谱法及光谱分析法等测定含油食品中氧化产物
脂类是指生物体内能溶于有机溶剂而不
溶或微溶于水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
95%以上的植物和动物脂类是脂肪酸甘油脂(三酰基甘油)
不溶于或微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石油醚、氯
仿、丙酮等有机溶剂。
大多具有三酰基甘油的结构,并以脂肪酸形成的
酯最多。
都是由生物体产生,并能被生物体所利用。
亚类:酰基甘油、蜡
亚类:磷酸酰基甘油、鞘磷脂类 、脑苷脂类、脑苷脂类
类胡萝卜素,类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等
1、热量最高的营养素(39.7kJ/g);
2、提供必需脂肪酸;
3、提供滑润的口感,光润的外观,塑性脂肪还具有造型功能;
4、赋予油炸食品香酥的风味,是传热介质
5、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
1、是组成生物细胞不可缺少的物质
2、能量贮存最紧凑的形式
3、有润滑、保护、保温等功能
1、R1= R2 = R3,单纯甘油酯(简单三酰基甘油);
2、Ri不完全相同时,混合甘油酯(混合三酰基甘油);
3、R1≠R3,C2原子有手性,天然油脂多为L型。
4、碳原子数多为偶数,且多为直链脂肪酸
从羧基端编号
ω -命名系统:分子末端甲基ω碳原子开始确定第一个双键的位置
该方法适用于具有非共轭双键结构
英文缩写
乳脂:含短链脂肪酸(C4 - C12),少量的支链、奇数碳FA。
高等陆生动物脂:含有较多的棕榈酸和硬脂酸。链长以C18 居多。熔点较高。
水产动物油脂:多为不饱和脂肪酸。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啮齿动物:FA的组成介于水产动物和陆产高等动物之间
果仁中的植物油----棕榈酸、油酸、亚油酸
种籽中的植物油----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
十字花科植物种籽---芥酸(如:菜籽油)
纯脂肪是无色无味的;多数油脂无挥发性,气味多由非脂成分引起的。
天然油脂没有固定的mp和bp
熔点:
1、 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一酰基甘油)>二酯>三酯
2、饱和度越高,则mp越高。
3、碳链越长,则mp越高。
4、mp最高在40~55°C之间, mp<37°C时,消化率 >96%
沸点:180~200℃之间,bp随碳链增长而增加
食用油脂熔点与消化率的关系
油脂的三点可反映油脂产品中杂质的含量情况 1、烟点:在不通风的情况下加热观察到试样出现稀薄蓝烟时的温度。
2、闪点:试样挥发的物质能被点燃但不能维持燃烧的温度。 3、着火点:油脂被点燃后能维持燃烧不少于5s的温度。
同质多晶(Polymorphism):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可以有不同的晶体结构,但熔化后变成相同的液相。
同一种物质具有不同的固体形态叫做同质多晶现象,不同形态的固体晶体称为同质多晶体。
三酰基甘油有3种主要同质多晶型,即α、 β ́和β。
α型熔点低、密度小、稳定性最差;β型有序程度最高,最稳定,熔点高、密度大。
常见油脂的结晶型规律:
易结晶的β型: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椰子油和红花油,可可脂和猪油等.
易结晶的β ́型:棉籽油,棕榈油,菜籽油,乳脂,牛脂及改性猪油.
β ́型晶型适用:制备起酥油和人造奶油:人造奶油用于焙烤食品,它有助于大量的小空气的掺和,使产品产生更好的可塑性和奶油化性质.
调 温:利用结晶方式改变油脂的性质,使得到理想的同质多晶型和物理状态,以增加油脂的利用性和应用范围。
固体脂肪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当外力超过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开始流动,但是当外力停止后,脂肪恢复原有的稠度。(在一定外力下,固体脂肪具有抗变形的能力)
影响油脂塑性的因素:
1、固体脂肪指数适当
2、脂肪的晶型 :β ́型
3、熔化温度范围宽,则脂肪的塑性越大。
1、固体的比例是ab/ac
2、液体的比例是bc/ac
3、固体脂肪指数ab/bc
4、在某一温度时,塑性脂肪中的固体和液体比例称为固体脂肪指数(SFI)
1、SFI过大,油脂过硬,塑性不好
2、SFI过小,油脂过软,易变形,塑性也不好
塑性脂肪的作用:涂抹性;可塑性;起酥作用;面团体积增加
(起酥油:结构稳定的塑性油脂,在40℃不变软,在低温下不太硬,不易氧化)
乳浊液是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中一相是以直径0.1-50μm的液滴分散在另一相中,以液滴或液晶的形式存在的液相称为“内”相或分散相,使液滴或液晶分散的相称为“外”相或连续相。
水包油型(O/W,水为连续相。如:牛乳)
油包水型(W/O,油为连续相。如:奶油)
1、分层:重力作用可导致密度不同的相分层
2、絮凝:分散相液滴表面静电核不足导致液滴之间斥力不足,液滴之间相互接近而导致絮凝,但液滴的界面膜尚未破裂
3、聚结:液滴的界面膜破裂,液滴与液滴结合,小液滴变成大液滴,严重时会完全分相
1、减小两相间的界面张力
2、增大分散相之间的静电斥力
3、增大连续相的粘度或生成有弹性的厚膜
4、微小的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
5、形成液晶相,使液滴间的范德华力减弱。
选择依据: HLB(亲水––亲脂平衡),通常混合乳化剂比具有相同HLB值的单一乳化剂的乳化效果好。
1、甘油酯及其衍生物
2、蔗糖脂肪酸酯
3、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及其衍生物
4、丙二醇脂肪酸酯
5、大豆磷脂
6、其它合成食品乳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