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指一个人想要但还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感觉
效用:消费者拥有或消费商品或服务对欲望的满足程度被称为商品或服务的效用
基数效用:
以效用基数衡量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效用理论
序数效用:
该效用不以基数衡量,而是对不同商品组合按效用满足高低进行排序
总效用: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效用满足总量(效用加总)记为TU
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从增加以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得的效用增加量,记为MU
边际效用递减: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在其它商品服务量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每增加以单位该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逐渐递减的。
图示MU>0,TU上升;MU<0,TU开始下降;MU=0,TU处于最高点。MU=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并保持这种状况不变(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消费者只消费一种商品(设λ=2为1货币的边际效用)
当MU>λP时,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获得效用超过付出的代价,则消费者增加对商品的消费;当MU<λP时,消费则减少消费数量;当MU=λP时(),获得与付出相等,此时,处于均衡状态。
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
(设两种商品的数量分别为Q1、Q2,价格为P1、P2,;假定消费者收入为m)
均衡条件为:在既定的收入学术条件下,消费者购买每一种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均相等,且都等于货币效用。公式为
此时消费者花费一单位货币购买商品1获得的效用大于购买商品2获得的效用,会增加购买商品1来增加总效用;
则增加购买商品2。
消费n种商品
由边际效用推出需求曲线,需求曲线上的点是消费者在既定价格下,消费者选择效用为最大的商品数量。
定义:消费者为得到一定数量的某商品愿意支付的数额与实际必须支付的数额之差为消费者剩余
图中实际需要支付的价格为3元,3元以上的为消费者剩余
定义:既定偏好条件下,由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不同数量组合描绘出的线(即在该线上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不同,但是给消费这带来的效用相同)
①无差异曲线有无数多条,离原点越远,效用越高
②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③无差异曲线向下倾斜
④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定义:在效用满足程度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1可替代商品2的消费数量。公式:-,例:若式等于0.6表示消费一单位商品1可换0.6单位商品2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指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随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愿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的消费所替代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减少。公式
无差异曲线特例:水平线即边际替代率为0,垂直为边际替代率无穷大(两者为互补品时出现)
预算约束线:表示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的组合
公式:
消费者均衡决定:找出是自身效用获得最大化的商品组合,此时组合数量不增加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态。
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E为均衡状态。均衡条件:
①切点斜率=约束线斜率,即
②切点在约束线上:
收入变化,消费约束线发生改变,消费均衡点变动的轨迹为收入扩展线
替代效应:指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 ,从而导致的消费者在维持原有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做出调整。
收入效应:指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导致消费者在保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