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争霸,竞相招揽人才
宽松的文化环境
核心:“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善论”
制天命而用之;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和“载舟覆舟”;主张“性恶论”
“道”是万物的本源;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齐物论;道遥论;天与人“不相胜”
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主张变法革新;以法治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孙武、孙膑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
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新的理论体系
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道、法、阴阳家的学说而创立
提出“春秋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出“天人感应”既含“君权神授”,又有灾异警示
提出“三纲五常”理论
思想:将儒家确立为正统思想
教育: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
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主流地位
佛、道迅速传播,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三教合一”的潮流
唐宋儒学家为复兴儒学的思考和探索
儒学家糅合佛道思想,结合对人生的现实关怀,将传统儒学构建为以“天理”为核心
的哲学化体系
本体论:“理”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格物致知
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本体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方法论:陆九渊“发明本心”,王阳明“致良知”
世俗化;思辨化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
了积极作用
消极:强调纲常名教和名分等级,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经济: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
经济发展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阶级: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思想:理学陈腐僵化,扼杀人性;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近代
科学传入
否定孔孟学说的思想权威,否定把程朱理学作为统一的思想标准
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肯定个性自由发展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抨击君主专制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反对重农抑商思想,提倡工商皆本
提倡经世致用
进步: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