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退居“历史的艺术”的地位
改良皮黄剧,因为白话文学尚且幼稚
昆曲是八股文,皮黄是文选
极端反对旧戏,无论皮黄还是昆剧
反对原因:旧戏形式的恶劣与不合理
旧戏内容不堪
旧戏中的思想是各种“非人的道德”的结晶
歌剧(旧戏)与白话剧并存
旧戏改善后可永久保存
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再论戏剧改良》 旧戏不应保持 同意胡适“戏剧是工具”的观点
戏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中国旧社会的政治和人物极为不堪,所以旧戏也不应保存
戏剧是工具,传播思想,组织社会vs后来有人认为是娱乐
失败的原因并非是白话文体,而是剧本的恶劣和演剧人的道德堕落
主张学习西方戏剧的方法,写作白话剧,改良原有的戏剧
目的:将戏剧当作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
给国民塑造争取的人生观:对国家的改造是对个人开始
“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写实主义就是翻译的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的眼光
影响:1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应运而生,代表:《终身大事》
2不仅模仿易卜生思想,也模仿形式,造成形式僵化
直接排演西方戏剧会让中国观众不知所云
以西方戏剧为材料创作变化形式留存精神的改造本,材料要取自当下中国社会 “娜拉式的角色”
要取当下的社会,有张力的
反对夫权和反对父权
女性作家和女性角色都是女儿
“是批评社会而不是形容社会的戏剧,是主观的意思、客观的文笔的戏剧,不是纯粹客观的戏剧”
材料取材于当下社会
结尾不要大团圆
剧本要反映日常生活,与观众有共鸣和沟通
写平常人:和当代文学进行对读
题外话:革命的浪漫主义出发,理解社会主义文艺内在的批判性
注重戏外的现实原因
意义/影响:对人物形象塑造有着重要影响,指出剧中人物应有典型性普遍性,不可过于单纯或抽象化
“演剧者不得任意发言论”:批判幕表制
“戏剧中用的言语须要择一二种最动人的标准话”:提倡白话
“写作剧本宜注重演作的表情”
成员: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汪仲贤、徐半梅等13人
宗旨:非营业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
研究阵地:《戏剧》,上海中华书局印行,发行六期
大力介绍欧洲近代写实的社会剧和戏剧理论:现实主义
继承和发扬了《新青年》的革命精神,对旧戏特别是“假新戏”即堕落了的文明戏展开批判
集中体现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社会思潮
对于“京派”:蒲伯英《戏剧要如何适应国情》:怀疑旧戏的形式与内容不能分离
对于“海派”:陆明悔《上海的戏剧界》:“魔术派戏剧”/“办剧场的人都是抱着金钱主义来的”
郑振铎《光明运动的开始》:“然而(文明戏)精神犹是(旧戏)也”
陈大悲《中国的新剧还没迎合群众心理吗》&《戏剧指导社会与社会指导戏剧》:“从前的新剧是旧社会开的花,是旧社会结的果”、“一个萌芽婴儿般的新剧舞台,霎时间变成了堕落阶级的殖民地”
戏剧在教导群众的功能之外给观众正常的娱乐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艺术是强调的地方
沈泽民《民众戏院的意义与目的》:“道德上与体力上的休息”
蒲伯英《戏剧之近代的意义》:现代的戏剧应该是“教化的艺术”,“发展再生教化是现代戏剧的职责,利用娱乐的机会以艺术的功能来发展再生的教化,就是近代戏剧的完全意义”
主张有“舞台上的戏剧”(案头戏剧与舞台戏剧的区别) 汪仲贤《戏剧》第三期《随便谈》:“现在只有纸面上的戏剧理论而无舞台上的戏剧的实际”,“只有drama而无theater”
关于舞台技术:陈大悲《爱美的戏剧》
关于表演方法:沈冰血《演剧初程》:最早的表演方法
关于化妆:汪仲贤《化妆术的一得》、沈冰血《假须的研究》
主张当时已经译成的外国戏剧不能适用,主张改译或自己创作 郑振铎《现在的戏剧翻译界》
汪仲贤《戏剧》第一卷第三号随便谈
瞿世英《演完泰戈尔的齐德拉之后》:“剧本是社会状况下的产物”,“西洋剧本除自有文学价值外只能做我们编剧的模范,不宜排演”
同人文
陈大悲《演剧人的责任是什么》:主张中国自己创作
陈大悲:开幕依照预告时间;要求观众的三件事
宋春舫:主张完全男女合演、改善布景灯光、开看客休息的酒店饭店 《茶花女》那你都是反串的剧
主张戏剧的从业员以演出进步的戏来增进伶界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 陆明悔《敬告上海的伶界联合会》
陈大悲《戏剧》一卷一号:对“新剧家”们提出了倡议和要求。
郑振铎《光明运动的开始》:指出资本主义支配下戏剧的实践大都因为逐利,“除了组织爱美的剧团外,没有第二种办法。”
陈大悲《戏剧指导社会与社会指导戏剧》:“我们理想中的指导社会的戏剧家是“爱美的”(amateur)戏剧家(即非职业的戏剧家)。
“爱美的”:非营业性质的方针的食指,反对戏剧商业化、反对新兴话剧重蹈文明新戏被资本家操纵作为赚钱工具而日渐堕落的覆辙。
反对:但洪深认为爱美剧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实践层面
发表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
作者认为它是“游戏的喜剧”;易卜生影响下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
同姓不婚
《武家坡》《西厢记》也有这样的表达
爱情是旗号,他者变成了同者:【反传统】
情节概括:留学日本的中产家庭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离家出走。
意义/影响:新型的、具有反封建意义的现实主义话剧;“娜拉式”女性角色的出现
这一阶段,案头剧比较多,挣钱的才能演戏
《克伦威尔序言》就属于这个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1866上海兰心大剧院1899圣约翰书院
春柳社,是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以研究各种文艺为目的,并最先建立了演艺部。创始人李叔同(息霜)、曾孝谷。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黄喃喃、李涛痕、马绛士、谢抗白、庄云石、陆镜若等人。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
《黑奴吁天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