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贬值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黄帝内经诊法》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
《难经》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一种神圣工巧的技能,并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汉代: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东汉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晋代:王叔和写成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隋代:巢元方写成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诸病源候论》
宋代:陈无泽《三因极—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以图示脉,颇具特色
元代:敖继翁《金镜录》经清代杜青碧增补成《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二十七脉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辩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定义:是中医诊查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运用视觉
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舌象、排出物等
运用听觉与嗅觉
辨别患者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等的气味
医生对患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过程、现在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医生运用手切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以诊查脉象和其他部位的状况,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方法。
症状:指患者对痛苦或不适的自我感受。
体征:指医生运用望、闻、切等方法获得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征象。
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为症状,或简称”症“。
定义:亦称辨病,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病名,是指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总结与抽象。
疾病=病因+病机(整些斗争、阴阳失调)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出的结论。
”证“包括证名、证型、证候、证素等概念
病历
外,指因疾病而表现出的”症“,包括症状、体征
内,指脏腑内在的状态和病理本质
整体观念、普遍联系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
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生命全息论、生物全息论
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发:人在疾病中出现的全身性的反应
受:感受的邪气和机体的状态
根据机体在疾病中的反应,确定疾病的性质
整体观念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集中体现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天人相应)
识别假象、去伪存真的重要措施
诊病:病变全过程总的发展规律,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
辩证:疾病进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症结。当前疾病的主要矛盾
静:疾病相对稳定的基本病理,发展演变的相对稳定性
动:不同阶段、不同证候
注重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注重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强化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