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抑武
关注政治
内忧外患
理学问道
文以载道
印刷教育
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范围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享乐之风
抒写私情
词是宋代社会文化的消费热点
使议论、叙事、抒情三种功能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
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作家更注重三种功能融合,加强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
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并采用俗字俚语
诗中多发议论
宋人对唐诗最初学习模仿,之后创新
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宋诗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温和内敛,不如唐诗热烈、外扬。
宋诗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色泽丰美。
宋诗长处在于思理,是对生活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革新,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革新。
诗歌经过唐朝,到宋代终于找到了另一条路: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
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到了宋代又普遍得到加强,宋代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诗歌议论成分增强,并具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
唐中叶以后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词达到巅峰。
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的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的兴盛,则是这个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该时期文学具有相对独立性
重道轻文
主张文章平易
尊韩柳而倡道统
宋太宗、真宗时诗坛流行的学习白居易闲适、浅易、通俗文化的诗歌创作
主旨多为阐发佛老义理,倡导安心静处、满足现状,勉励士人淡泊功名,修养身心
李志
诗文创作反映其命运多舛的人生遭际及不屈的生命抗争
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因宋人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晚唐诗人,故名“晚唐体”。
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僧人,以惠崇成就较突出。
继承贾姚反复推敲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二联表现其遣词炼句的苦心孤诣,因此颇多精警的断句,但全篇意境往往不完整,且内容单调贫乏。
潘阆、魏野
林逋最有名。作风稍异于九僧,模仿贾字斟句酌,也颇有白诗平易流畅倾向,表现生活内容较“九僧”诗稍为充实。
林逋诗主要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可见风格比较丰富,对贾姚诗风藩篱有所突破。
《秋日西湖闲泛》、《山园小梅》
以《西昆酬唱集》得名,由真宗朝兴起,渐成诗坛主流
杨亿、刘筠、钱惟演
《始皇》、《汉武》、《明皇》
《鹤》、《梨》、《柳絮》
《直夜》、《夜燕》、《别墅》
《无题》、《阙题》
《无题》《阙题》
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无本质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杨亿《南朝》
专模李诗艺术外貌,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往往徒得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衰歇的真正原因在于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且立足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蒿庵论词》)
内容主要是抒写男女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
抒写男女恋情,滤去“花间”词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往往略去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而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
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
言一洗“花间”词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对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与之相伴的伤感。
《苏幕遮》
《渔家傲》
常把听歌看舞的场面和感受形之于词,表现歌妓才艺和表演情态,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张先词的显著特色。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擅通过物影表现景物动态美和朦胧美,善于炼字,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美名
《玉联环•送临淄相公》、《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
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有的词序文字颇长,有一定叙事性
改变了以往词作有调而无题的传统格局,也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长调的运用。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与柳永有相似之处。
诗文革新运动 发起者
文坛领袖
最早开创宋代文风,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而后工”。
⑶欧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风格平易自然,如《醉翁亭记》。
强烈的感情色彩。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充分显示散文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叙事、议论、抒情功能有机融合。
《释秘演诗集序》
对散文文体发展的贡献: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辞赋和四六。
改造骈赋、律赋,去除排偶、限韵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既部分保留骈赋、律赋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强赋体抒情意味。
《秋声赋》
革新四六体。欧四六体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
《上随州钱相公启》 《蔡州乞致仕第二表》
扩大抒情功能与表现范围,沿李煜词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对人生命运变幻和官场艰险有较深体验,因而不时流露人生感叹。这类词虽不多,但显出一种新创作方向: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够用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对苏轼有直接影响。
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风格见长,主要体现于长篇古诗;短诗也有相似风格,但语言更为凝练
推敲、剪裁功夫略嫌不足,有些作品不够含蓄精练。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特点,苏诗中已见端倪。
提出“意新语工”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即追求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
诗风演变以偏离唐诗丰神情韵风格为方向,有时虽使梅诗词句枯涩、缺乏韵味,但最终导致新诗风形成。梅诗题材和风格都具宋诗风气之先意义。
是欧阳修的羽翼
以梅尧臣去世为标志。北宋中期诗坛呈现出相当寂寥的局面,这一时期,除欧阳修之外,王安石以及其杰出的诗文实践成为标志性人物;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曾巩的影响也很大
《到家》
《宣州府君丧过金陵》
重在反应社会现实
《日出堂上饮》
《酬王詹叔奉使江南访茶利害》
《明妃曲》
纪行
《钓者》
《示元度》
“王荆公体”的突出特色是重炼意,重修辞,在用事、造句、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
其主要体裁是王安石晚年的雅丽精绝的绝句,长处在于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短处在于好议论而伤于工巧,故有深婉不迫之处,也有生硬奇崛之处。这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
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虽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
多直接为政治服务,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学术论文为配合新法而推行的新学而作。
短文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充分发挥古文实际功用,提高实用价值;缺点是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
文风平正周详,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舒缓
北宋建国(960)-英宗朝(1064-1067)的一百年
特点:承前启后、革故鼎新
百年时间里,全面兴盛的宴饮、燕乐、风俗生活等,南人的政治地位开始逐渐确立,这为宋初四大词人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由南入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世称“柳屯田”
《乐章集》
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一改文人词创作路数,迎合市民大众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慢词篇幅较大,扩充内容涵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柳最长的慢词《戚氏》达212字。
采用许多新曲调——用133种词调,100多调是柳首创或首用。
不只从书面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日常口语和俚语。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和市民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铺叙和白描手法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作全面革新的词人。
周邦彦慢词章法结构从柳词脱胎,近人夏敬观:“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蒿庵论词》)
内容主要是抒写男女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如“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
《浣溪沙》
抒写男女恋情,滤去“花间”词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往往略去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而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
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
言一洗“花间”词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行香子》
大量用词赠别酬唱,扩大词的实用功能
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有的词序文字颇长,有一定叙事性,改变了以往词作有调而无题的传统格局,也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长调的运用。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与柳永有相似之处。
军旅生活拓展艺术视野,丰富人生感受,改变中表现出的情柔语丽的词风:开辟词新审美境界,开启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沉郁苍凉的风格成为豪放词的滥觞。
《苏幕遮》《御街行》
用词体的形式来怀古,这首词开了先例
苏轼受到欧阳修的提携,与曾巩王安石皆有交往,既欧阳修之后公认的文坛领袖
在文、诗、词方面都达到极高造诣,堪称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以及凡物皆有可观的审美态度,影响后世。
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材,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合称“苏门六君子”。
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体解放精神为南宋辛派词人继承,形成豪放词派,影响波清陈维崧等。
散文,尤其是小品文,是公安派的渊源,影响清袁枚、郑燮。
号东坡居士
《密州通判厅题名记》
《游金山寺》
《游径山》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长于想象,往往凭借飞驰的想象迸发神来之笔
长于比喻,新颖奇特
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多旷达情怀
苏轼诗歌,往往能抓住独特之处,刻画事物的属性和本质
以诗为词,如用题序、大量用典故,提高词体的地位。诗词同源,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理论依据。
在词中抒发爱国情怀
抒写人生进退所感发的情怀
抒发朋友、师生、兄弟、夫妻之情
将农村生活写入词中
词体风格创新,多彩多姿。开豪放一派,且婉约、清旷、幽美多种风格并重。
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太常因革礼》
《权书》《衡论》
《黄州快哉亭记》
《武昌九曲亭记》
代表宋代诗歌高峰的著名诗人,诗歌以崛傲不群、思力精深、诗法精绝为典型特征
诗之艺术:“山谷体”(黄庭坚体); 严羽在《沧浪诗话》将黄庭坚的诗列为“山谷体”
语言上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善于运用典故、古语,力避陈俗、翻新出奇
句法上喜用拗句,通过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之感
在结构上多有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绵衔接而成。
抒情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表现:词作大多有题序,用以表明词作所写的具体时、地和日常情事;
词作内容:闲适与孤独,夫妻相濡以沫的情态,在黔州、戎州、宜州贬所的“意中事”更多更具体,与从前词作没有具体背景的写法不同;
继苏轼后,给南渡词人进一步将词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提供范式。
艳词和俗词学柳词来;有些比柳词还露骨,语言更俚俗,是玩世不恭、嘲弄世俗的创作心理使然。
由学习黄诗入手而上探杜甫诗歌,成为始于两宋之交而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的诗歌创作风气;一大批诗人因此成长起来,形成了江西诗派,陈师道是学习黄诗入手而得以名家的著名诗人
作为以杜甫、黄庭坚、陈师道时为主的江西诗派作家群,以参与人数众多、诗歌理论精炼实用、诗作特色鲜明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杜甫
作诗方式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师黄庭坚,和黄庭坚并称“黄陈”。
《妾薄命二首》、《元日》、《雪》
吕本中、陈与义等二十五人
熙宁元年(1068)神宗登基变法-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的六十年为北宋后期。
公允全面地评论当时词人词作:时人多责柳词“俗”,指出柳词有雅而不减唐人的一面;针对东坡词“多不谐音律”说,肯定苏词革新意义,为学苏者提供理论依据。
杨绘《本事曲》,偏记本事;晁重论词艺,创词话新体式,推动词学理论发展。
人称宛丘先生
《张右史文集》六十卷,词存六首
《小山词》
与其父晏殊齐名史称二晏
恋情词结构建立在回忆过去和现在的苦闷相思两重情感世界之间。
常建构梦境重温往日爱情,具缤纷多姿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语淡情深的风格特色。善用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表现不寻常的深情。用云、水两种极平常的物象表达深情。
淡语表深情
《淮海集》40卷,《淮海词》一百首
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北宋“词手”,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
以小令长处弥补慢词不足,达到情韵兼胜的效果
小令也辞情兼称
善于描写迷离朦胧的意境,善于通过比喻、写景等手法,将无形之情写得既形象又富有美感
与晏几道词比较:晏词多取高堂华烛的室内景致为意象;秦词常用自然山川景物言情铸境。
苏轼开创以词抒写性灵新格局,受苏轼影响。秦观把辛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中,缺乏苏词超然自适的气度;直接表达孤独苦闷
《东山词》二百八十余首 《六州歌头》
得“贺梅子”雅号,宋代词史上第一次表现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具有强烈震撼力和崇高感
奇特的个性:英雄豪气和儿女柔情对立的两面在词中得到和谐统一。
长于造语,多从唐诗中吸取精华,形成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
沿苏轼抒情自我化道路,写英雄豪侠气概,开辛词先声。
语言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影响吴文英等人。
《清真集》206首
与苏轼比较:苏轼追求创作自由,强调性情自然流露,力图打破词作原有创作规范;周词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 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时空场景交错,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
善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把一丝情绪四面展开,层层烘托刻画,使情思毫发毕现
能自铸伟辞,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浑然天成
音律方面:调美,律严,字工
音乐上,确定并创制了许多新调。格律严整。对南宋的格律派影响很大。
语言上,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典故的运用及对前人诗句的融化,因而形成了一种典雅工丽的语言风格。
结构上,周邦彦的词比柳永、苏轼等人的作品更复杂曲折。
公元1127年,金国大兵南下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北宋宣告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王朝--这是靖康之变 --- 此为南宋前半期
《庐州词》二卷
《于湖居士长短句》
《满江红·写怀》
李光(1078-1159)
曾任兵部侍郎、尚书右丞
《梁溪词》一卷
赵鼎(1085-1147)
胡全(1102-1180)
南宋后半期:高宗建炎元年(1127)-宁宗开禧北伐(1206),这一时期的词人被称为南渡词人群。。。
《眼疾》
简斋体
南宋前期,南渡词人群存词最多
《樵歌》、《卜算子》
《石林燕语》十卷
易安居士
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
苏轼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李清照从本体论角度提出词“别是一家”说,进一步确立了词独立的文学地位。
“别是一家”指词是独立的抒情文体,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要求,不仅分平仄,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协律”“可歌”。词只有保持自身独立文体特性,才能有独立地位。
李清照的填词手法,多用白描,又善用口语,又在炼字、炼句、炼格方面颇见功夫,其词被称为“易安体”。
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提炼熔铸口语和书面语,别开生面,风韵天然
善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善于将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形成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宋至南渡后,南宋政权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逐渐稳定,形成了南北对立的政治格局。宋孝宗主张北伐收服故土,追求中兴伟业。
中兴词人群: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姜夔等为代表。
《剑南诗稿》
中兴四大诗人之首
风格多样,既富现实精神,又有浪漫色彩
追求雄浑豪健的风格,形成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
借幻境、梦境表现现实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纪梦诗构成陆诗飘逸奔放特点。
现实的重负,梦中幻境终究要消逝,构成陆诗沉郁悲凉的一面。
兼融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构成了陆游独特诗风。
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即使七言古体也不例外,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中,体现出陆诗个性风格,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体裁无体不备,各体皆工,擅七言诗,七古、七律和七绝成就都很高。
七律尤以对仗工整、不落纤巧、新奇而不雕琢、平易近人著称
七绝笔致流传,情韵深永
缺点:有些诗流于浅近滑易,字句和诗意重复的现象也很常见。
表现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生体验。
身历西北前线,创出稼轩词没有的边塞境界
主要内容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对比
风格多样,但未形成独特个性,悲壮似稼轩而无辛词的雄奇,豪放似东坡而无苏词的飘逸,闲适疏淡似朱敦儒而乏朱词的恬静潇洒。
受辛弃疾影响,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承周邦彦字炼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特色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清刚醇雅的风格
受时代和身世影响,以忧郁凄凉的眼光看待世界,偏爱冷香、冷月、暗柳、暗雨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以此营构幽冷悲凉的词境
善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通感将不同生理感受连缀,表现特定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从侧面着笔,虚处传神
长于自度曲。17首词自注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柳永、周邦彦因声制词,先曲后词;姜夔有的自度曲先作词后谱曲。先作词,不受固定格律的限制,可以舒卷自如的抒发情感,音乐节奏更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律动,故姜词自度曲都音节谐婉。
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姜词小序的发展:不仅起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歌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力求醇雅,清代浙西词派奉姜词为圭臬。
早年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和晚唐绝句,最后形成诚斋体。
从平常的事物中捕捉富有情趣的瞬间,并用浅近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
要求诗人把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在客观事物上,笔下事物具情感和灵性,给诗歌带来活泼风格。
想象奇特,却用浅近明白语言和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缺点:粗率滑易、浅俗无味。
号城斋
民生疾苦,继承杜、元、白、张、王新题乐府传统,且写法新颖生动
使金纪行诗: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遗迹以表报国决心
古代田园诗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的抒情诗;除少数陶诗外,古代田园诗中往往忽略农事,农人也被赋予隐士性格。范创造性地把上述传统合一,全面真切地描写农村生活细节,既有农家景物、风俗、岁时,又有农民的劳动、苦难,使田园诗真正成为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钱钟书认为范成大“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宋诗选注》
北宋五子是理学诗派的重要代表,其诗歌奠定了理学诗派的重要范型
后人称,百源先生
《观物篇》、《先天图》
《太极图说》《通书》
自北宋晚期-南宋中后期,理学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精神内核
南宋集大成的理学家
强调文与道的关系为本末关系
虽强调道居于文的核心位置,但在很多情况下注意到文具有独立性,并对文的写作技巧、审美特质、形式、内容诸要素进行了较为精到的分析
《楚辞章句》、《诗经集注》
《稼轩长短句》
抒发报国豪情
往往将英雄气概和爱国激情结合在一起描写
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自然风光、日常生活、儿女之情、田园感受等也有充分表现”
表现手法的更新:在苏轼“以诗为词”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辞赋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用辞赋结构方式。
词中议论纵横奔放,蕴含着人生哲理和幽默感,如用《天问》体写《木兰花慢》
前人以文入词,多从前代诗赋中汲取语汇;稼轩则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且空前丰富了词的语汇
拓展出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伟业
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的使命感强烈而执着。
英雄的心态:豪情激扬;长期的压抑苦闷,使他怒气腾涌。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注重从人物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塑造了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且具变异性、阶段性特征的英雄形象。
少年: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
中年:经历人世的危机、宦海浮沉的失路英雄
退隐后:醉翁村叟;暮年,仍执着于功名业,但已失去狂傲乐观,常陷入失望中。
朱敦儒晚年词作中中的田园只是隐士眼中的生活世界,辛弃疾对江西上饶、铅山的农村、村民和山水景致作多角度素描,体现出平等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在唐宋词史上,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两宋词史上,辛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最高: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空前绝后。
独创“稼轩体”,确立豪放派,陆游、张孝祥、陈亮等,或传其衣钵,或与其词风相近,都属豪放派。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权臣韩侂胄发动北伐失败。绵延八十多年的战、和之争,终以颇为尴尬的历史困局而被搁置。。。当蒙古铁骑大举南侵之际,至此,两宋文学以悲慨苍凉的风格而定格各为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赵师秀
徐玑
徐照
翁卷
《四灵诗选》
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南宋后期继四灵诗派后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的《江湖集》而得名。
受辛弃疾影响,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承周邦彦字炼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特色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清刚醇雅的风格
受时代和身世影响,以忧郁凄凉的眼光看待世界,偏爱冷香、冷月、暗柳、暗雨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以此营构幽冷悲凉的词境
善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通感将不同生理感受连缀,表现特定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从侧面着笔,虚处传神
长于自度曲。17首词自注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柳永、周邦彦因声制词,先曲后词;姜夔有的自度曲先作词后谱曲。先作词,不受固定格律的限制,可以舒卷自如的抒发情感,音乐节奏更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律动,故姜词自度曲都音节谐婉。
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姜词小序的发展:不仅起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歌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力求醇雅,清代浙西词派奉姜词为圭臬。
《暗香》、《疏影》
南宋词坛宗主
在南宋上层的文人结社吟词活动中,史达祖、高观国得名甚盛,为社中所标榜,常常被后世并提
《双双燕·咏燕》-最负盛名
《绮罗香·春雨》
《御街行·赋帘》
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思维习惯,将实景化为虚幻,将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也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或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
清真词结构具跳跃性,但起承转合尚有线索可寻。
梦窗词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约束,且缺乏必要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无迹可求,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240字的自度曲、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内在联结点是跳荡的思绪。
语言搭配、字句组合往往打破正常语序和逻辑惯例,全凭主观心理感受随意组合
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描摹物态、体貌、动作使用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
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之病、晦涩之失。
成就较高,论者认为他是周邦彦、姜夔的后继者
草窗词与吴文英梦窗词并称二窗
《虞美人·听雨》
《高阳台·西湖春感》
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就是宋代说话人说话(说书)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
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
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
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
极为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