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主体客体相互作用,使个体心理产生量变质变的发展
个体心理来源于个体的动作
平衡
适应方式:同化顺应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有组织可重复,最初来自先天遗传
新生婴儿的吸吮、哭叫、抓握
新知识纳入原有图式中发生图式量变的过程
图式:会动的事物有生命,天上的月亮会动,所以月亮有生命
改变或形成图式来适应刺激的认知过程。
图式质变过程,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
刺激:纸飞机在飞、在动
已知:纸飞机没有生命
不是所有会动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图式和刺激之间的协调状态
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成熟
物理属性
理解动作之间的协调关系
人与人的相互作用
社会文化
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内外相互作用中自我调节
个体动态认知过程
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要经历四个阶段
0-2
认知活动通过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客体永久性(9-12个月获得)、因果关系
2-7
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经历过的事物
自我中心、集体独白、泛灵论、不可逆性、刻板性、尚未得到“守恒”
7-11
借助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守恒性、多维性、可逆性、动态性
11-16
抽象思维得到发展,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接近成人的水平
青春期自我中心
所有的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4个阶段—连续建构
每一阶段有独特的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教育要促进儿童内部积极主动的建构:建构主动学习环境
教育应当适合儿童当前的发展阶段:引发认知不平衡,但不过分超越已有认知水平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
同化(量变)
顺应(质变)
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