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
创作年代:20世纪20年代
体裁:短篇小说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
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
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
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
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
狂人的异常行为导致他遭受排挤,被认为“有病”
狂人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作者借写狂人道破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狂人的象征性形象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们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
它的深切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
《狂人日记》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狂人日记》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了批判封建礼教的现代小说道路
《狂人日记》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表现在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批判了麻木愚昧的国民性以及对
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封建礼教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是鲁迅先生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思考
和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作品最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