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盲诗人
自幼双目失明,但听觉异常灵敏,且有一副好嗓子
《伊利亚特》
《奥德赛》
《荷马史诗》
体裁:史诗
创作年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600年
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也是整个西方的经典之一
《伊利亚特》主要内容是叙述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的故事,重点描写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中51天发生的故事。战争虽已持续了九年多,但仍然相持不下,希腊联军方,两个将领因为一个女俘起了纷争,阿喀琉斯愤然退出战场
阿喀琉斯的退出让希腊方连连失败,情况危急,于是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冲上战场,挽救了希腊军队,但被特洛伊统帅杀死
阿喀琉斯再次愤怒,重返战场为好友报仇,杀死了特洛伊统帅赫克托尔。最终阿喀琉斯被特洛伊老国王打动,归还了他儿子赫克托尔的尸体
性格是非常敏感,尤其是对个人的尊严和荣誉,不允许任何人有一点侵犯
没有等级观念,更没有集体观念
阿伽门农俘虏了太阳神阿波罗祭司克鲁塞斯的女儿,不肯交还,从而给希腊联军带来了瘟疫
阿喀琉斯要求归还克鲁塞斯,却被阿伽门农夺取了女俘,因此愤怒退出战场
后来不管希腊联军如何溃败,他都不予出战,这一举动充分说明:对于一个英雄而言,荣誉和尊严才是最重要的,正是那个“英雄时代”人们应追求的人生价值
因为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此时他意识到,自己与阿伽门农的争吵只会帮助到敌人,于是他重回战场
在杀死赫克托耳之后,对他的尸体百般凌辱,一方面可以看出他有仇必报的直率性格,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对好友的感情之深,他并非是一个残暴的人
他曾拒绝了赫克托耳关于两人之中的胜者将交还对方尸体的建议,发誓不管有多少赎金,也要将赫克托耳的尸体喂狗
在普里阿摩斯只身潜入军营,要取回赫克托耳的尸体时,老人的哭诉感动了阿喀琉斯,使他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感动老人的爱子之情,所以让老人带走了赫克托耳的尸体,并且答应休战十二天
不及阿喀琉斯骁勇善战,却比阿喀琉斯关心氏族集体,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首领,受到特洛伊人的普遍爱戴
他把保卫特洛伊看作自己的职责,认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示弱非常可耻,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要承担的光荣职责
阿喀琉斯是为荣誉而战,但是赫克托耳是为他的国家、人民以及荣誉而战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伊利亚特》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在他们身上,既集中了部落集体所要求的优良品德,又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阿喀琉斯英勇善战、珍爱友谊又极富同情心,同时他傲慢任性、暴躁凶狠;赫克托尔则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身先士卒、成熟稳重、不畏强敌
《伊利亚特》所反映的时代正处于由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在原始的氏族社会,氏族和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即胞族、家族、部族而存在的。 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以这种血缘关系为出发点, 一切以忠实家族血亲的组长为正确,而且只要是维护家族利益的都是正确
在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向奴隶制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的和内部的暴力干扰。 这种过渡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一方面是人们私有观念的出现,另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从而导致产品的剩余
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全书的主线,其他人物、事件都环绕这条主线展开,形成严谨的整体
史诗善于用动物的动作,或用自然景观、生活现象作比喻,构成富有情趣的“荷马式比喻”
《伊利亚特》中的叙述分两种,一种是诗人以讲叙者的身份所作的叙述,另一种是诗人以人物的身份所进行的表述、表白和对话
《伊利亚特》采用六音步长短短格,但荷马史诗又不是长短短格的“一统天下”。除第五音步外,其他音步亦可接受长长格(即扬扬格);此外,第六音步更是长短短格的“禁区”,一般用长短格(即扬抑格)取而代之
荷马是一位吟诵诗人,生活在一个还没有书面文字,或书面文字已经失传、尚未复兴或重新输入(至少尚不广泛流行)的时代。所以,《伊利亚特》首先是一部口头文学作品
口诵史诗的一个共同和显著的特点是采用一整套固定或相对固定的饰词、短语和段落
《伊利亚特》中的明喻分两类,一类为简单型,另一类则是从简单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复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