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
中国,日本
中国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1888年,正在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的日本出现产业高潮,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
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当时的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
律松弛,出现的“同治中兴”现象只是回光返照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
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签订平等条约《中日修好条规》,但日本
没有遵守,1872年,开始侵略附属国琉球;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首先让朝鲜脱离清朝独立,之后朝鲜发生兵变,日本凭《济物浦
条约》获得出兵朝鲜的权力;《天津会议专条》使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共同行动的权利;两个条约
为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1890年后日本举国大力发展军事;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军事力量已超过北洋海军
此时中国经过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在贸易上占些便宜后,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
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在
朝鲜向清朝求援时,日本说服清朝一起出兵朝鲜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
方案,撤兵之事一笔勾销,并不断增兵
清朝拒绝“共同改革朝鲜案”,强调日本必须撤兵,西方列强由于利益均采取观望态度,后日本又
诬陷中国“有意滋事”,中日谈判破裂
日本强迫朝鲜否认自己时中国属国,但清朝反感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
军,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国内分为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和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1894年
7月,因朝鲜一直敷衍日本,日本出兵袭击汉城王宫,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持新王,让新王亲口断
绝朝鲜与清朝的关系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
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
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
1894年9月15日
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场
玄武门外战场
城西南战场
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
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辽东半岛
1894年10月24日
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
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1894年10月24日
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
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
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
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旅顺失守后,慈禧太后不顾光绪帝等人反对,向日本求和,日本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
会还未到来
日本国力有限,国内爆发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于是提出和谈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李鸿章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
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
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
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
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
免予追究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
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
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
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俄罗斯帝国因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阻碍它向中国东北伸张势力,便联合法、德两国进行干涉
日本于同年5月4日宣布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日本在甲午
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
三国干涉还辽对日本来说仍然是飞来横祸,它使日本藉由甲午中日战争获胜之机侵占满洲
(中国东北)的企图遭到粉碎,也使俄国增强其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在朝鲜的扩张
为了实现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吞并朝鲜)和第三步(进军满蒙),日本重新整军备
战,决定于十年后发动对俄罗斯帝国的战争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
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
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
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
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
被日本控制
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
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地大物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
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
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
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清军在人数以及装备等各方面都不如日本
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
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
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
甲午战争时期,李秉衡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