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生来完整,以追求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
自我:意识的门卫,心理材料的蒸馏所
分析治疗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分解消融情结
集体无意识:进化和遗传的结构,人类所共有的意识储藏所,先天倾向
原始意象
人格面具(the persona):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目的在于得到社会的承认(顺从原型)
阿尼玛(anima):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
阿尼姆斯(animus):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
阴影(the shadow):代表自己的性别,影响与同性的关系,承载人最基本的动物性
自性(the self):人格的统一、组织和秩序
有多少经典情境就有多少原型
互补:一种结构遭到抑制,其无意识中对立的结构就会出来补偿
反对:对立结构之间的抗衡
综合:超越功能
1.相对闭合,独立自主
2.不可渗透,只能由外向内输入
人应周期性退回到内心世界以恢复精神的平衡
1.本质:欲望,包括食欲、性欲和情绪
2.来源:一个人所曾有过的体验
3.作用:心理功,即知觉、记忆、思维、希望、意欲、努力等心理活动
物理能和心理能可以相互转化
1.定义: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心理要素心理能的计量尺度
2.测量方法:只能相对的测定,在不同事物中作出选择,设置障碍,测定情结的聚合力
1.直接观察和分析推论:分析梦和伪装
2.情结表征:反常行为,过渡补偿
3.情绪反应:过分夸张的情绪
4.直觉:天生的和自发的能力
精神能量不会丧失,只会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能量守恒定律)
心理结构的特征也会随之转移
心理系统中能力的分配,趋向于在心理结构间寻求一种平衡(熵增定律)
外部世界的能力会不断打破平衡
是人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日常经验,与外部世界的要求同步
力比多的反向运动,把能量从心理要素那里拿走,从而激活无意识中的心理功能
外部世界的适应和内部世界的和谐同等重要
人的自然能量来源于人的本能,本能能量被疏导到本能对象的类似物(象征)之中,从而实现本能能量的转化
本能能量:大部分维持生命的运转,小部分用来制造象征
心理系统分化得不同于别的系统,系统的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复杂性:一种结构能够以多种方式表现自己,更加复杂精致的自我表现方式
惩罚只是压抑,却并不能消除--阴影
若人格一方面被忽视,则其便会以不正常的方式表现出来--人格面具
步骤:1.人格的个性化;2.受超越功能的控制
1.父母的作用:儿童生命的最初岁月没有独立的个性,完全反映着父母的精神
2.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无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
3.其他影响:社会风尚,职业
力比多从外部价值中撤回,转而投入到无意识中的内部价值上
1.童年:出生到性成熟前,全部精神生活俯冲本能
2.青年:性成熟后,“精神的诞生”,童年幻想的破灭,精神平衡失调
3.中年:35-40岁之后,能够成功适应外部环境,能量的回收和价值的丧失造成空虚感
4.老年:沉溺于无意识并最终消逝其中
更在乎外在世界
更在乎内心世界
思维:观念与概念
情感:价值判断(愉快或不愉快)
感觉:感官刺激而来的意识经验
直觉:直接把握到的经验
理性的
非理性的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去向何方。
1.外倾思维型
2.内倾思维型
3.外倾情感型
4.内倾情感型
5.外倾感觉型
6.内倾感觉型
7.外倾直觉型
8.内倾直觉型
放大:就某一特殊的语言要素或语言意象,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知识
1.受到挫折的本能冲动渴望得到满足的愿望(欲望的伪装)
2.把人的本能能量引导到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中去(原始本能驱力的转化)
超越性
无意识心灵最清楚的表达和显现
梦的象征:希望把众多人格原型统一为一个和谐平衡的整体——补偿作用
人格结构的组成是什么,不同成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与外部世界如何作用?
激发人格的能量源泉是什么,能量在上述成分时间如何分配?
人格怎样产生,在个体生命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