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并推出新产品(服务)或改进现有产品(服务)。
文化、战略、能力、组织、财务
竞争对手、政府政策、国际环境
1、产品创新和技术战略
2、发挥核心竞争力
3、瞄准有吸引力的市场
4、投资组合管理
5、必要的资源
1、独特、优质的产品
2、强大的市场导向
3、开发前作业
4、清晰、早期、稳定的产品定义
5、计划和资源启动
6、从构思到启动关键活动的执行质量
7、速度——但不以牺牲执行质量为代价
1、项目团队的组织方式
2、合适的环境——氛围和文化
3、高层管理者支持
7.1.4.1、创新文化
7.1.4.2、新产品战略
7.1.4.3、组合管理
7.1.5.1、新产品开发流程
7.1.5.2、模糊前端
7.1.5.3、开发工具
7.1.5.4、指标度量
7.1.6.1、战略
7.1.6.2、组织
7.1.6.3、氛围
7.1.6.4、文化
7.2.1.1、用户体验
7.2.1.2、商业思维
7.2.1.3、技术能力
战略、愿景、经营导向、行业知识、利润
开发、计划、团队导向、技术知识、预算
7.2.3.1、创造愿景
7.2.3.2、制定执行愿景计划
7.2.3.3、指导开发产品
7.2.3.4、将产品商业化
1、学习能力
2、执行力
3、沟通能力
4、行业融入感+主人翁精神
5、心态和情商
6、技术知识
7、项目管理
8、其他知识
9、产品规划
10、专业设计能力
11、市场分析能力/前瞻性
12、对外商务沟通
13、运营数据分析
14、市场营销管理
15、渠道管理
16、市场/用户调研与分析
17、方法论建设
18、知识传承
19、人才培养
用户调研
需求文档
原型设计
视觉设计
代码
测试
发布准备
数据分析
7.4.1、产品生命周期简介Product Life Cycle PLC
1、广义:从产品创意产生到产品退市的整个过程
2、狭义: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商品生命周期
(1)客户需求变化
(2)竞争加剧
(3)技术持续进步
(4)全球化交流加剧
(1)持续更新公司产品
(2)在周期内对产品营销组合济宁管理
(1)1966年,隐形管理
(2)2001年,结合电子商务与协同技术
(3)至今,扩展为产品战略、市场调研、需求提出、规划实施、开发实施等
1、引入阶段
2、成长阶段
3、成熟阶段
4、衰退阶段
(1)产品:建立品牌与质量标准,保护知识产权
(2)定价:可能以低价换取市场份额或回收开发成本
(3)分销:慎重选择渠道
(4)促销:瞄准早期采用者,教育潜在客户
(1)产品:维护产品质量,可能增加产品特性或辅助服务
(2)定价:维持定价
(3)分销:渠道随着需求增长而增加
(4)促销:瞄准更为宽泛的客户群体
(1)产品:增加产品特性和产品差异化
(2)定价:价格可能有所降低
(3)分销:强化分销渠道,激励分销商
(4)促销:强调产品差异化和增加的产品特性
(1)产品:维护产品,发现新用途,重新定位
(2)定价:降低成本收割产品
(3)分销:只投放忠诚的利基细分市场
(4)促销:让产品退出市场,仅保留部分存货,或卖给别的公司
1、对公司而言是新产品
2、产品线延伸
3、成本降低
4、产品改进
1、维持组合整体盈利增长
2、平衡产品开发的类型
3、过多衰退阶段的产品影响组织前景
1、对公司而言是新产品
2、产品线延伸
3、成本降低
4、产品改进
1、从最少消费者的早期市场向主流市场过度的关键过程
1、创新者:积极追求各种新技术
2、早期接受者:经过观察和了解欣赏新技术的优势,不会禁锢于公众的看法
3、早期大众:购买决策基于一种强烈的实用性想法。
4、晚期大众:既定标准形成后才会购买
5、落后者:对新技术没有兴趣
1、串行进行
1、迭代进行
(1)出售什么
(2)向谁出售:细分市场、精准定位目标市场、抢滩战略
(1)产品从制造商流向消费者的整个通道
(2)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
(1)产品因素
(2)组织因素
(3)价格因素
(4)客户因素
(1)营销理念转变
(2)产品导向:产品、价格、分销、促销
(3)顾客导向:需求、便利性、沟通、成本
(4)顾客忠诚度导向:4R营销:关系、反应、汇报、关联
(5)网络营销途径:SEM、EDM、微博、微信、论坛等
(6)AIDMA模型:关注、兴趣、渴望、技艺、购买
(7)AISAS模型:关注、兴趣、搜索、购买、分享、口碑传播
(8)信息传递
(1)价值主张
(2)整体解决方案
(3)市场细分
(4)目标市场细分
(5)抢滩战略
(6)渠道战略
(7)促销计划
(8)信息传递
1、用于对产品战略进行图解
2、强大的沟通工具
3、不同部门间保持一致
1、确保新产品所需技术的规划和开发工作
2、与产品整体上市计划协同一致
1、需要利用平台开发软件或者硬件解决方案时很重要
2、微软、苹果、安卓都是平台
1、分享线路图时要谨慎,包括了产品计划和公司战略
2、分享时标记为:机密
3、使用不同详细程度的线路图版本
4、确保协同制定路线图,尽早获得反馈
1、是分析一个项目或者一个新产品成功的可能性的流程
1、市场潜力
2、财务潜力
3、技术能力
4、营销能力
5、制造能力
6、知识产权
7、法规影响
8、投资要求
1、不同层级的可行性分析贯穿于整个项目。
2、门径管理流程中,必不可少。
3、根据可用信息做出最佳决策,降低风险。
1、针对具体需求,预测销售潜力,为可行性分析带来关键价值
(1)概念测试结果作为输入,根据历史结果或过去经验的概率估计调整结果
(1)上市一段时间预测高技术在市场上的扩散情况
(2)创新者:寻求使用新产品
(3)模仿者:等待他人已成功使用后再使用
(4)三个参数:创新因子p、模仿因子q、消费者总数N
(1)认知Awareness:购买者得知新产品的存在
(2)试用Trial:购买使用或消费
(3)可获得性Availability:想尝试并获得产品的机会的比例
(4)重构Rwpeat:重复购买或向他人推荐
(1)目标用户不会告诉何时何地购买
(2)市场是动态的,总在改变
(3)可靠的市场研究室昂贵的,不总是准确的
(1)从广泛的来源获取信息、验证估计
(2)确保有在预算内的最好的市场研究方法
(3)接受较为可靠的预测,运用假设和敏感性
(4)建立动态文档,及时更新
(1)财务分析是可行性分析中的最核心要素
(2)在早期启动时非常重要,随项目推进更为详细和准确
(3)目的:评估单个投资的真实回报率,比较多个可选项目
总额不与业务活动成比例变化的费用
与企业活动成比例变化的费用
购买土地、建筑物或设备等资产的成本
与产品或服务直接相关的成本
预测销售力的模型
批发价
回报与投资成本的比率
多长时间收回在产品上的资金投入
NPV:维蕾德钱在今天的价值,现值=未来值/(1+利率)
IRR: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
常是指全部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成本时的产量
(1)启动过程组
(2)规划过程组
(3)执行过程组
(4)监控过程组
(5)收尾过程组
(1)项目整合管理
(2)项目范围管理
(3)项目进度管理
(4)项目质量管理
(5)项目成本管理
(6)项目采购管理
(7)项目资源管理
(8)项目沟通管理
(9)项目风险管理
(10)项目相关方管理
(1)客户需要
(2)裁剪需要
(3)确认范围
(1)范围
(2)进度
(3)成本
(1)横道图
(2)甘特图(里程碑图)
(3)双代号网络计划图
(4)关键线路
(1)赶工
(2)快速跟进
(3)资源平滑
(4)资源平衡
(1)参照法、类比估算:快速、粗略、有类似
(2)参数估算:历史数据、参数模型
(3)自下而上:基于已明确范围,准确性高
(1)成本基准
(2)管理储备
(3)完工预算
评估对产品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
决策树是一种辅助决策工具,利用树形图评估得出可能的后果,包括项目结果、资源和成本
(1)转移:引入第三方,买保险
(2)规避:不做冒险行为
(3)接受:让风险发生
(4)减轻:采取措施,降低可能性或产生的后果
(1)规划风险管理
(2)识别风险
(3)定性风险分析
(4)定量风险分析
(5)规划风险应对策略
(6)实施风险应对
(7)监督风险
(1)是一套跟踪产品开发的测量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都是度量指标
度量指标不一定是关键绩效指标
只度量公司做的差的事
理解度量指标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度量恰当的事项
度量指标与公司一致
邀请决定度量内容的人参加定义度量指标
进度并立即行动
聚焦增长
聚焦增长、生产率
聚焦开发效率
聚焦主观指标
(1)产品开发投资的价值所在
(2)形成持续学习和改进的基础
(1)活力指数
(2)研发费用占收入百分比
(3)盈亏平衡时间和获利时间
(4)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
(5)在一定时间内新产品发布的数量
(1)不清楚或冲突的指标
(2)缺乏透明度
(3)不支持业务目标
(1)做正确的事
(2)正确的事
(3)环境支持
(1)金融的
(2)客户
(3)内部流程
(4)组织能力
(1)收入
(2)净利率
(3)毛利率
(4)销量
(5)息税前利润
(6)投资回报率
(1)客户留存率
(2)市场份额
(3)客户投诉
(4)品牌资产
(1)六西格玛水平
(2)单位成本
(3)机器停机时间
(4)能源消耗
(5)新产品上市时间
(1)员工流失率
(2)员工核心能力
(3)员工满意度
1、建立新产品开发学习团队
2、基于关键陈工因素评估现状
3、识别需要改善的关键因素
(1)衡量周期:长期
(2)衡量目标:企业效率
(3)常见指标:资本投入、创意比例、开发周期等
(1)衡量周期:中期
(2)衡量目标:产品目标
(3)常见指标:技术绩效、需求规范、工程设计约束
(1)衡量周期:中期
(2)衡量目标:项目执行效率
(3)常见指标:三重约束、生产力、资源能力
(1)衡量周期:短期
(2)衡量目标:预测绩效流程的有效性
(1)不到5年产品的营收比例
(2)开发项目的投入产出比
(3)结构设计变更的比例
(1)外部想法
(2)组合平衡
(3)创新系统中得到充分培训的员工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