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做个关于“冰山理论”的详细分享,常看常新
吃透这个理论的话一定能给大家醍醐灌顶的感受,
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的理解,我们先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
案例:
当孩子不听话时,总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事后又感到自责,应该怎么可以改变自己这种脾气?应该怎么处理比较好?
带着问题看接下来的分享效果更好~
问题中的情况蛮普遍的,九成的父母都跟我反映过,偶尔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加上从外到内的负面情绪影响,会愤怒、感到挫败与无力、会觉得孩子不够好,由此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没教好孩子,也没有能力教好孩子……
孩子越来越大,不听话的次数也更加频繁,跟我们唱反调,于是我们越发严厉,用成人的特权压制孩子(这个在控制型的父母身上特别明显);其实我们是在借机释放自己的无力感与对失控的恐惧。
其实我相信,没有哪个父母会故意借着孩子发泄情绪,只是我们在育儿过程中很难不受内外因素的影响,那些负面的评价、以及不太顺的成长环境,都会让我们挫败、沮丧,那就容易情绪失控了。
所以对家长来说,在对孩子发脾气、大吼大叫后,或者强行忍耐情绪之后,认真复盘总结反思格外重要。
总结经验,下次争取进步一点点。
萨提亚冰山理论就是一个非常好用的自我觉察工具,帮助大家自省。
这也是上一次小灶课《情绪梳理七步法》中提到的。
萨提亚个人内在冰山理论认为:
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我们的行为只是表象,犹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真正决定这些外在表现的是深藏于海面之下更加庞大的内在系统。这个内在系统包括我们的应对、感受、观点、期待、渴望以及自我等。
①行为:表面可见的事件现象。
比如孩子不听话,家长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了
②应对:是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态度。
当我们能接纳自己和对方的行为时,就会照顾到自己、对方及当下的情境,进行一致性的回应。
相反,如果我们无法接纳所发生的行为,形成了压力状态,我们就会用一些常用方式和本能反应来应对事件,进行不一致的沟通(争吵)。
它包括:指责、讨好、超理智与打岔。
妈妈常用的方式是指责和讨好
爸爸常用的方式是超理智和打岔
(四种方式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如果妈妈意识到自己在用以上四种错误方式来应对,我们可以选择继续还是不再。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察觉的过程。(“选择”这个词又出现了,你要怎么选择呢)
案例中用到的应对方式是指责。
③感受:由行为引发的内在感受。
每刻都存在,比如生气、害怕、轻视、疼惜、委屈和嫉妒等。并且每刻有不同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存在我们的身体内。
案例中没有详细说,但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可以猜想,孩子不听话了,妈妈心里肯定是着急、烦躁的。
④感受的感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平时容易忽略的。
感受是对当时事件的情绪体验,
感受的感受是对自己当下状态的情绪体验。
也就是说当一种感受产生时,我们内心会对这种感受产生一个评价,从而带来更加复杂的感受。
这个妈妈是着急、烦躁,可能还会因为一些内外因素影响,随之会产生挫败感,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⑤观点:观点是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包括想法、思想、信念、规条、价值观、人生观、解释等。
这是我们内隐的信念系统。可以理解成ABC理论中的信念B
这个妈妈认为我的孩子应该听话,他应该按照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毕竟我也是一直尽心尽力地带他,全心全意为他好。
⑥期待:期待就是我想要什么,希望发生什么。
我们会形成为满足期待,这些期待会跟我们好久,如果不解决最长可能一辈子。
对孩子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够听他的话,服从他的想法。
对自己的期待:希望自己在面对孩子不听话时能够保持情绪稳定。
到这儿,一座完整的“冰山”就被填充完了。不过,这只是呈现“冰山”,接下来,我们还要转化“冰山”。
转化“冰山”时,我们主要是去看“冰山”的各个层面,判断哪些层面出现了不协调现象或是冲突。这个情境中很多事情没有具体说明,但也可以大致推定观点与期待这两个层面出了问题。
这位妈妈需要思考一下孩子因为什么事情不听话,比如你的孩子某些方面暂时达不到你的要求,是不是他做不到、还是他不想做。
是不是不喜欢,或者方法不对,还或是正经历孩子本身成长的一个过程期,这一方面可以听孩子说一说、也可以静静想一想。
不过必须明白,孩子不听话,并不能说明你是一个失败的家长,那么想明白这一点,你的内心也会更加平静,也会做出更支持孩子的行为,甚至允许他偶尔的不听话,下一次再尝试。
“萨提亚冰山日记”这个工具能帮助我们深入地向内看,看到我们内心最真实、最底层的想法和观念。而这些,就是我们当下情绪的来源。源头找到了,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在这给大家一些自省的问题,叫历程式提问:
1.发生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情绪?(感受层面)
2.当你有这样情绪的时候,你会做什么?(行为、应对姿态)
3.这个感受让你想到什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呢?(观点)
4.你希望自己在这件事中做到什么?你希望别人怎么做?你觉得别人希望你怎么做?(期待层面)
5.如果他们做了你希望他们做的,那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渴望)
6.你怎么看待你希望他们这么做,他们就做了这件事?这会如何影响你评价你自己?如果他们没做,又会怎样影响到你对自己的看法?(自我层面)
7.什么时候开始,你对自己有这样的看法?当时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在自我的层面上探索自己过往的创伤)
8.如果你没有做他们希望你做的,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想?如果你做了他们希望你做的,你觉得他们会怎么看待你眼中的他们?(对方的冰山)
再配合着上一周的小灶课《情绪梳理七步法》,可以配合着思考,会有更多收获。
用这些问题向自己发问,非常好的自省过程,如果想更深入的自我探索,可以把每次提问的答案记录下来,然后定期提问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