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养成的第一步就是定义对自己有用的20%的信息,剔除无用的80%的部分
抽离,就是学会清空大脑内的思维垃圾,抹掉旧的思路,跳出常规的思维习惯,建立一条全新的路径
断舍离,遵守放空、打破和回归三个基本步骤
辨别第一步:分解与剔除无关信息,厘清问题的主线
辨别的第二步:寻找最有效的方法,建立一条最直接的路径
走出思考的舒适区
顶级思考高手因为有方向,所以从不迷茫
筛选“想要”的,称量“所值”的
思考和决策的“新视角”--归纳法和思维导图
决策不是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是做出最接近正确的决定
浅思考是静态思考
深度思考是动态思考
01 信息,不是一个确定的YES,就是完全的NO
没人能预测犯错的概率,也没人拥有完全控制风险的能力,错误是阴阳两面的阴面,永远都会存在。当你已经懂得犯错以后该如何去减少亏损,如何去管理这些错误时,错误才变得不再可怕!
多问几个“为什么”,追根溯源
n-WHY分析法:对一个问题连续以n个“为什么”来追问,可以更接近真相
不习惯问“为什么”是最坏的习惯
怎么发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它决定人们如何认识自己、他人、这个世界的其他事物,以及怎样思考。而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跟它“谈恋爱”
第一,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这是人生物性的一面
第二,心智模式决定了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
第三,心智模式从根本上指导着人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第四,心智模式让人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
第五,心智模式是不完整的
第六,心智模式不但影响人们行为的结果,并且还会不断强化这种结果的效应
第七,心智模式总是比它的“适用性”更加长寿,且难以改变
学习
自省
总结教训
通过更换环境来变更“思维路径”
避免“选择性观察”
情景规划法
从深度会谈到深度思考
坚持与持续的“修炼”
第一,要使自己的推论“明确化”,清楚自己产生某种观点的原因和依据
第二,希望并主动寻求别人讨论自己的观点,欢迎他们来发现推论中的破绽
第三,希望他人提供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想听到、看到不同观点所凭借的依据
第四,主动并深入地增加新的信息渠道,随时修正自己的结论
放空不是睡觉,是让大脑翻个身,让心脏来一次极速跳动,或者争取一些冥想时间
第一,当你觉得大脑力有不逮时,为何不卸下重担呢?
第二,定期安排“不思考”阶段,让大脑彻底休息
第三,不是任何事都要思考“有没有意义”。有选择地思考,才是明智之举
02 打破,远离复杂的无关线索,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
离得最近的信息,有时是最无用的。这些信息缠绕到一起织成一张复杂的网,就是为了欺骗你。把它们剪掉,才能找到最初的线头。
不偏离思考的主要目标(目标的纯粹)
长久、深入和重复的练习(持续思考)
规避复杂和表层的无关现象(直达本质)
不要绕圈子,不要耽误时间,才能保证人们对一个问题进行持续而专注的思考,使思考更有深度
“暗时间”,是不能产生直接成果的思考时间,它们是零碎的、断续的、短暂的、隐藏的,却是不可舍弃的,因为它们对最终的成果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抽离无关的信息,回归原始的目的
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思考方能厚积薄发
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越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找到事件的成因
如果不能识别问题的本质,则所有的努力都会像三流股市投机者的结局一样悲惨
第一,掌握尽可能多的事实
第二,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
第三,熟悉各种思维逻辑
像精明的“贸易商”一样思考,抓住事物的核心要素,就抓住了正确的方向
对问题的本质进行精确定义并指导你的思想和接下来的决策和行动,这样的思考才叫作深度思考,也叫有效思考
抓住问题的本质是识别的第一要义
对比,是最能帮助人们发现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论证手段
第一,将相关条件设置到最大值,看看会发生什么
第二,假设一个独立的B结论,看看能否与A结论的条件相符
第一,从对立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事务
第二,结合实际应用(“调查数据”和“现实反馈”),联系现实进行分析
思维活跃是有点,聪明也不是缺点,但在特定的时刻,达到目的靠的不是聪明,而是看似愚笨的坚定
时刻记住你最初的目标,坚定思路,不要偏移,你会比聪明人更快地获得成果
要掌握“有始有终的技能”,为了实现目标,握好方向盘,小心翼翼地识别路线,沿着主干道前进
一、坚持主见的能力
二、分析他人建议是否合理的能力
三、间断性调整思考的能力
第二,当航向不得不改变时,要有强烈的“动机”
别把时间用在跟错误对象的辩论上
只要坚持,情况就能朝你预想的方向发展
人生成果的取得是靠拼命“挖掘机遇”,还是靠努力“解决问题”呢?其实都不是,最关键的是对问题和基于的理解,这决定了人们能否在思考这件事情时掌握主动权
第一,人生成果的取得既非来源于“挖掘机遇”,也不是靠“解决问题”,而是来源于人们对问题和基于的“互动理解”
第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要摆脱旧思维对潜在能力的限制,给予自己无限的选择
第三,能否从问题中挖掘出机遇,关键看你如何理解眼睛看到的事务,是被事务掌控,还是及时地掌控事务。成为掌控者,思考才会有深度
取舍的目标就是找出这些高价值知识和信息,它们的占比不会超过10%,含量少却意义重大,是影响生活和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许多看似有用的信息,其实毫无价值
一、有价值且对你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二、有价值但对你没用的知识和信息
三、没有价值对你也没用的知识和信息
四、没有价值但对你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第一,把时间、精力优先用于“有价值且对你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上
第二、暂时忽略“有价值但对你没用的知识和信息”
第三、直接屏蔽“没有价值对你也没用的知识和信息”
第四、储存“没有价值但对你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只有舍弃了垃圾信息和无用信息,只摄取有价值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才能掌握自己的思维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克制力”
要有勇气给思考做减法
给信息做减法的好处,它能让我们对重要问题保持必要的专注,舍弃不相关因素
只有先做减法,才能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集中地思考与强化主要的环节
不能“断”,你便有累赘
不能“舍”,你便有负担
不能“离”,你变不能轻装上阵
一、断掉与不良信息的通道
二、舍弃无用信息
三、驱离干扰信息
沉没成本的定义:过去已经发生的决策,导致不能由现在或者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付出(成本)
一、如果某种未来的发生只是“可能”发生,你已经付出的成本便是“零价值”的,应该视为可以舍弃的沉没成本
二、在思考和决策一个问题时,不要把将来的可能性和已经付出的成本列为参考因素,而是要先把它们隔离,再去分析问题的性质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及时止损,为思考减负。设想自己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从零开始”,只做对自己的将来最有利的事
只有把碎片化的信息变成完整和严谨的体系,才能对事物有全方位的了解,并从中发现新的意义
第一、集中和归类
第二、系统化应用
第三、查漏补缺
如果不能画一条线,将负面因素隔离在外,思考就会变成牢笼中的猴子,在绳子的束缚下,处处受控
思考需要有序,保证有序的前提是人们意识到界限,哪儿是边界,哪儿是自有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精力集中
第一,学会识别和管理情绪,是正确思考的前提
第二,看见界限,是培养深度思考的开始
一、发现有问题的关键点
二、明确问题的模块
一位伟人在他的精力被分散后,也将变得非常平庸
第一,噪声使人身体衰弱
第二,噪声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
第三,噪声导致过度思考
避免思维杂念的一个好办法是“马上将你的想法付诸行动”
迈出第一步是清除杂念的关键
立即行动,首先要做的是思考和制订一份实质性的计划,列出一张有时间限制的日程清单
第一,体力运动是见效最快的方式
第二,主动让自己分心
停止“重复讨论”
第一,重新定义这些想法(初步的思路)
第二,重新组织对自己所积攒的经验的理解,找到错误认知(检查方向)
第三,重新将注意力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锁定专注)
第四,重新评估大脑在接受新信息时所产生的反应(有选择的对待干扰)
第一步,进行取舍,将有用的信息提炼出来,舍弃无用的信息,以避免思路被带偏
第二步,止损,要有敢于放弃沉没成本的勇气,以达成及时止损的效果
第三步,善用归纳法,对提炼出的高价值信息进行组合
第四步,定下界限,为自己的思考范围进行限定,让思考更加专注,更有穿透力
第五步,清除思维杂念,为自己搭建一个相对安静的思考空间,防止你的思考成果受到污染,使前面的准备功亏一篑
人们在搜集信息时总是被一些特定的倾向性困扰,要得出客观的结论,就必须打破这种倾向性
第一,主动学习的能力
第二,主动反省的能力
第三,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阶段,如何找--设置主题和关键词
第二阶段,去哪儿找--信息来源
第三阶段,用什么找--搜索工具
第一,提醒方向
第二,有目的地主动获取信息
归纳的意义在于可以把脑海中散乱的只是和情报收集到一起,通过整理信息的内在逻辑,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方便检索的资料库
定期检查并且调整归类
删除不再需要的资料
添加和调整方便搜索的标签或者关键词
第二,让信息富有逻辑性
以点带面,转化信息,祈祷知识索引的作用
直接解决现实问题,涉及有效路径,实现正确决策
帮助我们沉淀自己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
模式一,直觉性和启发式的思考
模式二,分析性的思考
锻炼、不要过于依赖搜索引擎、定期维护、反思
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善于动作性记忆
动作性记忆:一边做笔记,一边思考
成果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
按照基本流程进行思考:记下本质问题,通过假设来验证(否定),找出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
第一,“导图化分析”把人从“浅思考”中拯救出来
第二,“导图化分析”可以减少错误的尝试,争取决策一次到位
第三,做笔记的方式可以将思考的过程分散到平时的碎片时间中,使决策成为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一,可以传递更多的数据
第二,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从“完善思路”到“精准决策”的提升过程也是一个反复讨论的过程,和自己讨论,也和别人讨论,在讨论中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身能力(思考力和决策力)的阈值
思维缺点、决策劣势、行动弱项、信息盲区
决策之前,信息的搜集和分析非常重要,它们能帮你设定一个正确的“世界观”
为何聚焦的能力如此罕有?长时间聚焦和坚持正确思路的难点及解决方案是什么?
第一,不要强求自己一定要达到某种境界
第二,避免枯燥的工作环境
第三,阶段性地总结成果,用一个又一个成果加强聚焦力
不要妄想坚持到最后再检查验收全部的成果,你可能高估了自己的耐心和承受力
制定一个阶段性计划,每隔一段时间便去验收成果,进行自我激励和打气
当你想分散精力,或被新的信息吸引时,成果是大脑最好的兴奋剂
站在长远和动态的角度看,专注是一切事物成长的基本动力。不专注,就没有机会强大起来
专注度决定着人的思考深度。积累方能出成绩,专注也是叠加的力量
思考要坚持初心,决策和行动也要不忘初心
第一,搜集资料,为自己深度思考的开始夯实基础
第二,归纳思路,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要过于依赖搜索引擎,而要学会独立思考
第三,创建思维导图,防止自己在思考的过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偏
第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前三步完成之后,要提升自己的思考效率
第五,聚焦--唯有专注,我们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解决令人苦恼的困惑
01 跟踪,永远不要偏离主要目标
02 整修,查补执行漏洞,让下一步的思考更完善
03 攀登,用不断的小胜,累积成最后的大胜
04 归零,紧抓本质,让思考“更少但更好”
尾章 培养深度思考的100个方法
放空是为了积蓄力量
打破是为了寻找核心
回归则是为了重新聚焦于纯粹的目标,把无关信息清理出去,然后集中力量,突破障碍,获得思想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