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15)
内篇(7)
杂篇(11)
阐述思想
手段:文辞
实现生活的诗意转化
无己(基础)
无功
无名
汪洋恣肆
节奏鲜明
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特点
名平,字原,代表作《楚辞》
离骚含义:苦闷与忧愁
地位:战国时代楚文化高度成就在文学方面的集中体现
内容:借鉴楚地民歌、巫歌的艺术形式,使用楚地方言,书写楚地风物。
楚王的昏庸和对屈原忠心的误解
奸佞小人的嫉妒与陷害
求女不得
亲信的变节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香草美人”象征作者高洁人格、忠君爱国思想与政治追求
定义: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产生于先秦,兴盛于汉
骚体赋:《吊屈原赋》《鹏鸟赋》贾谊
《七发》枚乘
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
骈赋
作者:司马迁
评价:“使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究天人之际”即探究天人关系(进步、局限)
“通古今之变”即通变思想,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把握时代变迁。“今以”古“为鉴,可以明得失,知教训,这即是通”
“成一家之言” 综合诸子百家思想,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综上,《史记》的一家之言体现了该著作思想上的深刻性、丰富性,也体现了该著作不朽生命力,因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
③尽量用人物本身语言表现人物个性,具有动态,突显人物形象
④在比较中显示人物个性
⑤注意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通过人物神态举止表现其心理活动、内心独白
如《司马相如列传》中写卓文君偷听司马相如弹琴这一情节
⑥运用大量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定义:指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波澜起伏的情节以及重要的场面描写
例:《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这一情节;《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一节,都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个性特征。
①《史记》刻画人物不是单一某方面的性格是具有多种性格的完整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
善于用人,博采众议(褒扬)
流氓恶习(讽刺)
“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英雄魄力
骄傲自负、眼光短浅的懦夫
②叙事线索方面。线事清晰,前因后果一目了然
③《史记》具有整体观念。体例上体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反映社会整体面貌
启示:要将《史记》中的人物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进行认识,完整了解
①司马迁将自己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和历史人物的刻画上,渗透进作者本人的人生体悟
②如孔子、廉颇、蔺相如、屈原、李广等人来物,无不打上司马迁主观情感烙印,将丰富的人生体验贯穿在《史记》的每一篇中
①《史记》写人具有多样化风格,根据不同人物运用不同艺术手法。每篇作品围绕一个主题来写,每一篇主题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
②语言多样化。人物自身语言富有个性,叙述语言生动活泼,评论语言丰富多彩,广泛吸收民间语言,呈现出多样化风格
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地方,以其本传为主。
如《项羽列传》
乐府双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篇幅上:有长有短
句式上:沿用《诗经》中语言,又创造了整齐的五言诗,并且有杂言诗。
形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中国诗歌上谱写了新篇章
主题:作品通过热情歌颂刘兰芝、焦仲卿二人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了人们对爱情自由的热烈向往
复杂、矛盾与多样化的性格
如刘兰芝温柔与反抗并存的性格
爱情矛盾
封建家长矛盾
篇幅占比大
自做嫁衣、自杀
太守家迎亲的场面
刘、焦合葬,展现人们的美好愿望
1、故事结构完整
2、通过个性化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3、注意人物的行动刻画
4、场面描写,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产生好的效果
5、人称的改换,通过第三人称叙事
①描写社会乱离的诗歌。如《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直接描写社会乱离的景象。经董卓之乱,东都洛阳已为废墟。到处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诗人的心灵受到巨大冲击,心情郁闷沉重,最后到了“气结不能言”的地步。
②抒写个人志趣与抱负之作。《白马篇》以抒述功名信念和报国壮志为主题,全诗慷慨激昂,勇烈雄壮。诗中的游侠儿武艺超群,豪情满怀,甘赴国难,视死如归。是作者自我的化身和豪情壮志的寄托。
后期诗歌创作:悲愤慷慨,充满追求与反抗。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在历经挫折后,壮志不减,转多激愤之情
①表现对受迫害者的同情和对英雄少年的赞美。如《野田黄雀行》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哀,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由理想转向幻灭,如《七哀》诗
②在现实世界中理想幻灭后,幻想在仙界得到解脱,写下很多游仙诗,如《仙人篇》《升天行》《远行篇》《游仙诗》忧生之心,忧患之词,表现出从根本上对现实人生的怀疑和否定
正始文学:魏明帝曹叡青龙元年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多抒写个人忧愤。
代表人物“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向秀、刘伶、王戎、山涛、阮咸等人
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悲凉慷慨变为词旨隐晦、寄托遥深
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
隐晦曲折的表现思想内容
常以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借香草美人寓写怀抱。都是意此言彼,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来流露。或用神话游仙来暗示
①阮籍是第一个全力写作五言徒诗的诗人,为五言组诗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②开创了大型五言组诗的形式和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用五言诗细腻准确的刻画内心感受,生动形象的传情达意。以及蕴藉含蓄、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给后人以无穷启示,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背景:门阀制度
基本格调:遗落世务、旷放闲适
《老子》
《庄子》
《周易》
玄言诗的产生
①缺乏遒劲风力,体质弱于建安
②缺少华丽词采,词藻不及西晋
代表诗人:孙绰、许询、谢安、王羲之
特点:重尚清谈,阐发佛理
风格“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或借助山水景物来抒情、议论发表感想
如孙绰《秋日诗》“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代表诗人:郭璞
①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手法
②情、景、事、理的深融,将情景融为一体,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③善于用道家神仙典故,增加诗歌浪漫色彩
游仙之作以仙比俗:借游仙写困顿或失意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如《游仙诗》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传统
曹操、曹丕、曹植(“三曹”)
建安七子:徐干、陈琳、王粲、孔融、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风骨
渴望建功立业、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
“借古乐府写时事”:用乐府旧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如《陌上桑》《短歌行》
1、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2、渴求贤才,建功立业的雄心
主题
诗歌风格:沉雄浑厚,壮烈劲健、慷慨悲凉
如《短歌行》二首 、《步出夏门行》
代表作:郭茂倩《乐府诗集》
形式上: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
同音异字:莲与怜、藕与偶、 丝与思、篱与离
布匹的匹双关匹配匹
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
主题:以“忆”字统领,继而忆郎、盼郎层层展开思念,最后好将思念寄于南风,希望南风帮自己达成愿望
语言:语言清新,大量使用语意双关,委婉含蓄。
手法:运用连环格手法,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形成一种似断似续的声韵之美
反映社会生活
战争和人民疾苦
人民的爱情生活
北方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
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
①结构严谨,剪裁精当,描写有详有略
②通过人物行动和气氛烘托刻画人物性格,叙事抒情完美结合
③诗歌语言,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伦的诗句。诗风生动活泼,质朴刚健。
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
1、诗情——诗人
2、画意——画家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歌中渗透哲理,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首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诗从主峰着笔,描写了远望、近观和俯瞰的三个层面
代表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评价:谈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特点:意境完整、语言朴实
一、出生——出川
二、第一次漫游时期
结识杜甫——吴越漫游——庐山隐居——流放夜郎
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一、主观色彩浓厚。极力塑造一个豪迈激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突出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
二、想象奇特。如《蜀道难》中在写实之中插入神话,将蜀道的开通历史神话传说及自然的景色三者连缀的天衣无缝。
三、意象的设置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流水意象→生命短暂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积极的人生态度)
文化自信、才华自信、盛唐气象
代表作《望岳》
代表作《兵车行》
用个人经历来揭示时代给人心中留下的阴霾
代表作《哀江头》《哀王孙》《三吏三别》
诗风:沉郁顿挫——潇洒清逸——雄浑悲壮
《春夜喜雨》《登高》
唐朝战乱时代的缩影,人间悲剧
三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
关心时政,忧国忧民
时代的广阔画卷,反映时代苦难的一面镜子
善写五言
代表作《送灵澈上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语言清秀淡雅而又流畅谐婉,造境幽远
早年诗歌继承了盛唐诗人关怀现实,追求理想的传统,充满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如《寄畅当》
表现闲活出活的宁静野逸之趣,表达清幽空寂的人生情怀,悠然意远。如《滁州西涧》
边塞诗独具特色。内容丰富,既表现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表现了征人
思乡的哀愁
如《寒下曲》《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层望乡”
简笔勾勒边塞夜景,渲染出悲凉气氛,烘托出征人无边相思,悲壮婉转
尚通俗,求平易,重写实。积极发挥诗歌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功能,形成务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杂律诗
讽喻诗
闲适诗
《长恨歌》《琵琶行》
讽喻说(批判说)
爱情说(歌颂说)
双重主题说(批判兼歌颂)
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了消极出世两个阶段
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批判玄宗贪恋女色,荒淫误国
杨家有女初长成”极力宣染杨玉环美貌与风情与玄宗对她的极度宠爱,为后文的悲剧埋下伏笔
回到长安后的秋雨梧桐,孤魂夜雨,渲染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洋溢着作者的同情。
仙境相遇,重申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将唐、杨之间的爱情推向高峰
采用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在一起,形成回环往复的特点。
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丰富人物思想感情,使诗歌”肌理细腻,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一篇长恨有风情”,在当时市井民间广为传唱
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清·洪升《长生殿》皆取材于此。
人生经历:政治上受打击与不幸(永贞革新)
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天论》三篇→“天人交相胜”
表达充满信心和进取精神,《戏赠看花诸君子》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讽刺当朝权贵。如《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土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旧事重提,再次挑战权贵,表出决不妥协屈服的精神,雄豪的性格特征
特点:简洁明快,富有哲理,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具有振衰起弱,催人向上的力量
气势非凡,充满豪情和哲理,展现出作者乐观情怀和昂扬斗志
如《西塞山怀古》,借怀古以伤今,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展开对人生的
体认与感悟
受民歌启发创作的诗篇,风格自然朴实,清新活泼。如《竹枝词》二首《提上行》《踏歌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晴谐音情,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
表现少女和不安的微妙感情
具有了情节化的叙事手段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
代表作:《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
又称“轶事小说”,以记载历史人物的逸闻迭事
是当时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结果
志怪小说:《搜神记》
善于通过极具个性的言谈举止和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度,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在志人小说中成就最高,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