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王政时代(前753-前509年):小城邦,七丘同盟罗马建国。
②共和时代(前509-前27年):民主制度,元老院选举,罗马疆域极大(东起小亚细亚、西邻大西洋、南抵撒哈拉大沙漠、北临多瑙河的欧亚非大国)
③帝国时代(前27-476年):中央集权,国力强盛。表现英雄主义。
①地形:疆域庞大(横跨亚非欧),建筑强调人工性,和地形关系不强
②气候:建筑和气候关系不大。
③材料:天然混凝土、砖材、石材
前期是共和制度,强调民主精神。
后期是中央集权帝制,强调英雄主义。
⑤宗教:与古希腊类似,多神教。
⑥生产:生产力发展,广泛吸收其他文化的成就:西亚(拱券、面砖)、希腊(柱式、比例)、埃及(空间轴线)。
塑性材料,开采和运输都更经济。
可以用碎石作骨料,有助于建造更高大的建筑
通过支模板的方法,形式更自由、多变。
除了少数熟练的工匠外,可以使用大量无技术工人。
发展:假券——叠涩券——单拱——简形拱——十字拱——肋架拱
拱券:圆形券,常在墙面单独出现,具有良好的竖向承重能力和装饰作用
筒形拱:一系列券纵向并列砌筑而成,互相抵消侧推力,保证了纵向空间连续,但横向空间封闭。
十字拱:两个简形拱垂直相交而成,同时打开了横向和纵向空间
肋架拱:将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以便增强结构性能减轻拱顶自重。
塔斯干式(最简洁、无凹槽)
基座、弱化结构性、更加高耸
古罗马爱奥尼式
古罗马柯林斯式(应用广泛)
组合柱式
②券柱式:做不承重的倚柱,用以装饰拱券结构。
③连续券:券脚直接落在柱式上,连续出现拱券,相互抵消侧推力
代表:戛合输水道、尼姆水道桥
④券柱式的叠加:底层塔斯千或多立克,二层爱奥尼,三层科林斯,四层科林斯壁柱
⑤巨柱式:柱式放大,贯穿两层(简化柱式细节,放大以适应较大层高)
①柱式与拱券的矛盾(构图):拱券不宜直接落在柱子上(开间过于高、窄),做券柱式平衡构图,柱子偏装饰性。
②柱式与尺度的矛盾(构图):罗马建筑高大雄伟,柱式不宜等比放大(失去尺度感)。做巨柱式(简化细节)和券柱式的叠加(化整为零)。
6.古罗马的建筑类型发展:有会场、剧院、市场、浴场、旅馆、俱乐部、图书馆、码头等建筑类型
功能:古罗马帝国时代的产物,纪念性建筑
位置:城市中心重要的出入道口。
构图:方形或长方形构图;强调比例划分、方圆对比。券柱式门洞(单拱或三拱);上部做女儿墙,表面多叙事性浮雕
规模:门高15.04m,宽13.05m,进深4.75m
形式:立面台基与女儿墙很高,有稳定、庄严、雄伟之感
材质:混凝土浇筑、大理石贴面
柱式:前后两面各4棵混合柱式
规模:高21m,宽25.7m,深7.4m
形式:前后两面各4棵柯林斯柱式
等级:形式隆重,尺度巨大。
分类:分为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广场;
共和时代-自由民主精神。
帝国时代-英雄主义
共和时期广场缺少统一规划,自由建设,建筑之间关系较弱,分布散乱,朝向混杂。广场气氛开敞,没有轴线
帝国时期广场规整、封闭,建筑朝向一致,广场有强烈的主次轴线。广场气氛庄重、严整。
思考题:用3个你所掌握的案例,说明宗教与建筑的关系?
太阳神庙
山岳台
帕提农
与人体
与客观规律
①共和时期广场的代表
②无明显轴线,无核心建筑控制构图(体量最大,形制最高)
③广场广场形状不规则。
元老院、议事堂、演讲台、巴西利卡、替度斯凯旋门、奥古斯都凯旋门、塞弗鲁斯凯旋门、农神庙、双子星神庙、维纳斯和罗马神庙等 偏公共性,少英雄主义
①广场通过统一规划建造起来,整体统一,形式规整。
②广场布局严谨,轴线对称。(常有主次轴线组合)
③广场有中心建筑统一构图,以家庙、神庙为主(体量最大,形制最高)
④广场的功能有平民聚会、演讲、宗教和商业活动,同时是统治者英雄主义的体现(命名)
轴线对称(一条主轴线)、封闭式布局、形态规整。
中心建筑是围廊式庙宇(家神维纳斯)和凯撒本人的铜像
对称,封闭,规整
在两侧设置半圆形讲堂,形成方圆对比
主次
轴线十字相交
围廊式庙宇(家神,战神)为中心
轴线对称,多层次纵深布局
主要建筑有凯旋门、纪念铜像、巴西利卡、图书馆、纪功柱、神庙等
形式变化,设置两套半圆形讲堂
有主轴线和两条次轴线
围廊式庙宇(祭祀图拉真)和纪功柱为中心
④由于建造时间不同,统治者话语权不同,所以广场呈现出愈加封闭、强化轴线、强调雄伟的感受
形式:古希腊剧场式半圆形布局
人工砌筑,可从郊野,搬至城内
结构:混凝士环形拱廊人工砌筑。
规模:观众席直径130m,可以容纳15000人。
立面:立面简洁、柱式典雅。采用券柱式的叠加,一层多立克,二层爱奥尼。
半人工
形式:古希腊剧场式半圆形布局。
规模:观众席直径104m,可以容纳7000人。
功能:观演性建筑。
规模:长轴188m,短轴156m,周长527m,看台有60排,可容纳5万人观看
平面:椭圆形平面,观众席围绕中央布置交通便捷,纵向过道为主,横向过道为辅采用分区思想,可以疏散集中性的大量人流。
结构:三层混凝土筒形拱和交叉拱组合;每层80个拱,层数越高,自重越轻。
空间:层层后退,形成立体视线关系。辅助性用房(猛兽、斗士)置于地下,流线独立,互不干扰
一层多立克、二层爱奥尼、三层科林斯,第四层为实墙,装饰柯林斯壁柱
越向上,越轻巧,形成丰富的对比效果
功能:祭祀大厅、主神朱庇特庙(大庙)酒神巴卡斯庙(小庙)、美神维纳斯庙(圆庙)
平面:存在中央轴线,纵深式院落组合。主轴线上分别是大门(13开间,中央发券)六角形院落、祭祀大厅、主神朱庇特庙
朱庇特庙:柯林斯式庙宇,围廊式庙宇,正面做巨柱式10棵。
巴卡斯庙:柯林斯式庙宇,围廊式庙宇,正面做8棵柯林斯柱。
空间:轴线纵深布局,以院落开阖为主要表现内容。
平面:两部分组成——长方形平面门廊和圆形平面正厅。
规模:门廊宽34m,长15.5m正厅直径和高度均为43.3m尺度超常,雄伟高大。
结构:穹顶由混凝土浇筑而成——通过骨料和壁龛的方法减轻自重;利用拱券承担竖向荷载;利用厚墙平衡穹顶侧推力。
立面:希腊柱廊式门廊,七开间,门廊内有16棵罗马科林斯式柱
内部空间单一完整,通过壁柱、壁龛和墙面的划分丰富空间效果;通过穹顶孔洞的光渲染气氛。
穹顶覆盖的集中式空间。造型简洁,装饰华丽,以天顶圆洞的光和室内幽暗形成对比。
规模:占地575mx363m,可供2000-3000人同时洗浴。
平面:分别为圆形的热水浴厅、矩形的温水浴厅和矩形的露天浴室;内部空间贯通、变化丰富
结构:结构先进——十字拱与筒形拱的组合体系;结构合理——利用石材防火,设置地暖、地下锅炉房结构和功能匹配-热水浴厅由穹顶覆盖,温水浴厅由连续的十字拱覆盖。
功能:洗浴、运动、读书、演讲、购物等
空间:极度丰富的室内空间。沿纵深轴线布置主要空间,同时通过次轴线丰富空间效果。装饰华丽,多做凹室和壁龛,使用大理石贴面装饰
规模:占地380mx370m
平面:前面为商店,后面为半圆形剧场;也存在主次轴线,和不同结构的空间
结构:技术手段较卡拉卡拉更成熟一些
功能:综合式大厅,可做法庭、交易所、会场。
平面:主入口在长边,短边做耳室,大厅常被柱子分成三部分(或五部分)——侧廊+中厅+侧廊
结构:十字拱与筒形拱的组合体系。中厅常用十字拱,侧廊使用筒形拱。
空间:中厅更高,开侧高窗。侧廊更低。形成中厅——侧廊的对比效果。
影响:巴西利卡空间为罗曼式、哥特式教堂空间的原型
平面:依轴线不知,主要空间以天井为中心;天井、穿堂、后院依轴线不知,后院是内围廊式
空间:传承了希腊的天井式住宅;中央为露天的矩形大厅,天井内设置水池。天井为生活中心,便于采光、通风。
代表案例:庞贝城,银婚府邸。
空间:为便于出租,建筑盖成多层,空间密集。通风、防火效果均不好
朝觐殿、寝宫、神庙、陵墓(顺时针方向)
功能:四周围墙高竖,设雉堞、碉楼,防卫森严
结构:使用连续券承重,视觉轻盈
平面:城市为正方形或矩形,外有城墙包裹,内部为十字形路网,十字路口交叉处建神庙。
影响:是罗马城市建造的原型,影响了巴黎伦敦的规划建设。
作者:维特鲁威
结构、功能、形式
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体系
总结了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实践经验
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性主义美学,强调数学美和人体美
有意忽视了拱券技术和天然混凝土的重大成就
对柱式和比例的规定过于教条
文字晦涩,难懂
结构
功能
形式
材料、生产、运输、砌筑、受力、结构、技术、拆除
比例、尺度、装饰、光影、材质、色彩、对称、轴线
流线、采光、动静、防卫、遮阳、统治、炫耀、英雄主义
客观:技术是恒久的内在推动力,技术发展促进形式和功能的发展
主管:但技术和技术的应用可以受到形式与功能的促进与指引(反作用)
功能的含义更加宽泛,常反应为”建筑目的“,有时会与其他两项重叠
”形式“问题既包含结构逻辑性,又包含艺术和传统的因素,常带有滞后性、保守性
结构问题与理性问题联系在一起
继承了古希腊与古西亚的成就,并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出全新的风格。
古罗马神庙、广场建筑常使用主轴线与次轴线,形成对比并形成空间层次。
古罗马建筑同样将建筑作为雕塑进行设计,且体型更大、更雄伟。古罗马吸收了古希腊的柱式并加以发展后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维尼奥拉的继承,对西方建筑影响深远。
古罗马建筑大力发展拱券,发展宫顶技术常采用院落作为空间中心,且室内装修大量使用饰面技术,富丽堂皇
大力发展了建筑的类型,并发展了丰富的室内空间组合方式
①宗教建筑:罗马万神庙、巴尔贝克大庙
②公共建筑: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广场、巴西利卡。
③居住建筑:天井式住宅、集合式住宅。
①拱券结构代替了承重墙体,解放了空间,让空间的流通性更强
②十字拱与筒形拱组合体系,形成了复杂、宏大的室内空间。
③肋架拱——区分受力与非受力,采用不同的材料和重量,发展了科学精神。
④发展了独特的建筑材料——天然混凝土
建筑塑造了空前的规模和雄伟的风格
贡献了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建筑理论著作
远古一古典建筑的奴隶制:从远古时代到古典时代,建筑兴建的方式都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奴隶制是生产力暂不发达的时期,集中生产力发展建筑的方式
远古一古典建筑的功能发展:由陵墓、神庙,逐渐丰富,发展为城市宫殿、庙宇、陵墓、住宅等
远古一古典建筑的空间发展:院落组合和轴线纵深是空间发展的两个源头,以古西亚和古埃及为代表。古典时代则是完美的建筑形体和复杂的内部空间,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
远古一古典建筑的技术发展:由“靠山吃山”的低生产力远古时代发展到“人定胜天”的更高生产力古典时代。古典时代,气候、材料、地形,不再是建筑的决定性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