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
起源到秦汉
大 一 统
封建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打制石器
母系氏族
磨制石器
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出现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甲骨文
内外服制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加强了周天子的统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嫡长子继承制
国人暴动-共和执政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周朝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华夏认同-中原文明与夷族之间相互融合,
相互认同,统一,被夷族逐渐认可的过程
兼并战争
局部统一
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工商业-货币流通,中心城市出现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农业: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
允许土地买卖
军事:奖励军功
政治:推行县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经济-重农抑商
封建性制的变法,促进社会转型
政治观念-仁,为政以德
教育观念-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孟子-仁政
荀子-隆礼重法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相生相胜
提倡节俭
兼爱,非攻
尚贤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本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文化思想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民族:
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族:
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国族概念有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
大一统国家:
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1)政治方面: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2)经济方面: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拥有完成统一的经济实力。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3)人心向背: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4)军事方面:
正确的军事策略的采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
(5)思想文化方面:
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吸收和整合了“富国强兵”“君臣关系”和“政权运作”等方面的诸子学说,实现了秦国国富兵强和政权的高效运转。
(1)统一东方六国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
(3)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1)结束分裂,天下归一,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中华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
①经济政治基础;②天下一家的观念;③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
秦的统一促成了这些条件的实现。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权独尊
内容:
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特点: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影响:
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统一车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开凿灵渠
统一文字
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编制户籍、迁徙豪富,整顿社会风俗
迁豪富、强族于关中;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1)秦朝统治者的暴政
(2)吏治的败坏
(3)思想文化上的失误
(1)陈胜、吴广起义
(2)楚汉之争
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1)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2)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
(3)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
(4)民族问题上的羁縻政策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3)地方体制:郡国并行制
①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②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作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2)设立中外朝制度:提升尚书令,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建立察举制:作为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设刺史制度:负责对辖区(13州)巡视监察。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使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1)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3)行政管理: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1)西汉末年,政治黑暗,农民破产。
(2)王莽篡位,夺取皇位,国号为新。王莽新政,不切实际,引发农民起义。
(3)率临、赤眉起义,推翻王莽政权。
(4)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①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②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提倡节俭。
③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①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
②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③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
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政治腐朽黑暗。
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遭受“党锢之祸”。
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黄巾起义”起义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③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1)史学成就:《史记》与《汉书》
(2)文学成就:汉赋、乐府诗
主要是医学和数学、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