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折,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剧烈错动。
文学的“转折”主要是指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 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惟一的文学事实。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性“规范”。
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抗战爆发后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现的,规模宏大的创建理想社会的实验。
触及有关人性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历史乐观主义的理想情怀。
不仅干预现实事实,
也思考社会和人生的悖论情境,
思考中国社会的困境与难题。
作家以个体体验为出发点,对传统和外来的影响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抗战后期以及战后】抗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的文学流派分布
抗战后期和战争结束之后,各种政治力量都试图以文学服务于它们的主张和行动,而文学作家也难以回避在现实政治上做出他们的选择。
【共产党】1945年10月,由中共领导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国民党】1946年,以张道藩为首的、与国民党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作家,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
两协会的存在,宣告了战争期间文艺界“团结”的结束。
【中间阶层作家】“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在战后表现出普遍理解左翼文学路线的趋向;
另一部分“中间阶层”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有所调整,却并不完全接纳左翼文学主张,而在政治承担和艺术自律上持不同态度。
前者代表作家中闻一多、朱自清成为政治和文学立场发生转变的“进步主义者”范例;
后者的思想艺术趋向在《文讯》、《黄河》、《文艺春秋》、《文学复兴》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自由主义作家】在40年代后期,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主张作家应忠于艺术,力图“匡正”当时文学的强烈意识形态化走向。
代表作家有朱光潜、沈从文、梁实秋等,其中朱光潜追求树立健康的纯正的文学风气。
40年代后期的文学界,存在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和作家群,存在不同的文学力量。
【状况】有明确目标、能左右文学界走向、对文学的状况加以“规范”
【领导和重要作家认识】文学方向的选择应与社会政治的转折同步。
【战后工作】传播和推广延安文艺整风确立的“文学新方向”,以实现理想文学形态的“一体化”。
【主要工作】左翼文学界在抗战之后的主要工作,是致力于传播延安文艺整风确立的“文艺新方向”,以达到理想的文学形态的“一体化”实现。
传播《讲话》的基本观点,介绍、评价、实践《讲话》的解放区文艺创作。
作品:歌剧《白毛女》、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对一些重要的文学问题进行回顾、清理、检讨。
左翼文学主流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为理论依据、以延安文艺作为理想模式。
作家常被划分为革命作家、进步作家(或中间阶层作家)和反动作家等三类,这种描述深刻地影响了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文学进程。
左翼内部也进行划分,这关系到无产阶级文学“纯洁性”的问题。
左翼的主流派别不承认左翼内部存在分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内部“非主流派别”指认为“异端”加以清除。
【特征】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在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形成了体系性的关于文艺问题的观点,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
【文艺方向论】文艺方向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他提倡“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的新文化,打击以“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为根据的旧文化。
【政治效用论】政治效用论是毛泽东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现实政治是文学的目的,而文学则是政治力量为实现其目标必须选择的手段之一。
文学批评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a.在《讲话》中,“社会生活”被称为“文学创作”的原料、“半制品”或“自然形态的文艺”,创作则是对它们的“加工”。
b.以先验理想和政治乌托邦激情来改写现实,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a.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
b.新文化的建设不能与人类历史上的精神产品割断联系,而其“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战略目标,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变革、断裂的关系上,强调的是对“古人、外国人”的借鉴,特别是对待西方文化遗产上。
a.对现有作家队伍有很大保留。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要求作家思想改造、转移立足点、长期深入工农兵生活。
b.重建无产阶级的“文学队伍”,特别是从工人、农民中发现培养作家。
毛泽东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出发,指出要建立新文艺。 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文艺政策
也发动、支持了一系列的运动,为新文学的建立清理基地。 1942年延安的文艺整风
五六十年代发起的电影《武训传》批判胡适的政治
哲学、文学思想的运动
对“胡风集团”的攻击均是其体现。
【名师点拨】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其“文艺方向论”“政治效用论”“文学创作方法论”等知识点,在高校历年考研真题中都有所涉及,对这一部分知识考生需重点理解记忆。
1948年邵荃麟、冯乃超等在香港创立《大众文艺丛刊》,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初步对文学进行了等级划分。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后通称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平召开。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成立了文联和机关刊物《人民文学》《文艺报》,建立了社会主义新文学的生产、评价机制。 【当代文学起点】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后来的文学史叙述中,常被当做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总结、制定纲要和细则】会上总结了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创作,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展开方式和方针政策制定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的细则。
【划分作家等级】40年代已明确的文学阶级性的类型学尺度,在这次会议之后得到强化,将当代文艺作家划分为等级。这种等级存在于“新文学”和“旧文学”“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的革命文学”之间,甚至存在于来自解放区的不同文学派别。
【开始一体化进程】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了当代文学“一体化”的进程,确定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1950年,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确立了对历史的正确叙述。
1951年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又确立了对工农兵的正确叙述。
伴随着一系列的文学运动,政治不断规训着文学,不断塑造文学新的品格,“文学新方向”便逐步确立起来。然而,通过政治不断规训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学,必然具有强烈的排斥性,也使得文学不可避免地走向单一化。最终,随着文革的结束与八十年代的到来,社会主义文学最终崩溃。
五四以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是建立在西方启蒙视野之上的,民众在五四文学中是蒙昧的。
因此,“文艺大众化”其实一直都是“化大众”。
《讲话》试图在根本上扭转这一方向,真正使得文艺从工农兵的土生土长的根基中生发而出,真正实现了“文艺大众化”。
对于毛泽东来说,社会主义的建立不仅意味着制度建设,更意味着文化建设。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意味着将文学组织到社会主义的结构中去。
一方面,文学是政治的表达,另一方面,文学需要为工农兵服务。
这种观念是支撑整个社会主义文学的根本观念。
纵观1950~1970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学,政治始终贯穿在文学之中,并一步一步通过文学的生产机制得到强化。
“文学新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比五四以来新文学所一再提倡的平民化、大众化要具体得多,政治内涵非常突出,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名师点拨】“文学新方向”是本章的又一个重点,经常以论述题形式出现在考研题中。复习时,需重点掌握第一次文代会的基本情况、理解毛泽东《讲话》的主要内容,从整个社会大环境背景出发,去更好地理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